小农经济也能高大上

24.06.2014  19:59

一提起小农经济,人们自然就把它与封闭和落后联系在一起。因此,也就顺理成章地认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走规模经营的路子。

但从中国历史看,小农经济破产之时,就是改朝换代之日。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一直重复着“土地兼并-小农破产-农民起义-改朝换代-土地重新分配-土地再兼并-小农再破产-农民再起义-朝代再更替”这样一个循环。

从国际层面看,拉美国家急于摆脱小农经济的教训值得借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拉美国家机械学习北美大农业,地主将土地从租户手中收回,自己利用大型机械直接耕种。由于规模经营缺乏非农就业保障,大量农民一下子涌入城市,既无职业又无住房,引起社会剧烈动荡,甚至爆发农民起义,本来欣欣向荣的经济百业凋敝,至今尚未迈过中等收入门槛。

反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小农经济保障了其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平稳过渡。二战后,这些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开展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农民能进能退。城市发展需要劳动力时,农民可以进城打工;而城市出现大量失业时,他们又可返回农村。农民只有在城市具备稳定的职业和住所后,才将土地转让出去。这为工业化城市化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成功跨过了中等收入门槛。实际上,没有小农经济也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时有波动,也曾出现过一定范围的农民工失业,但却没有因此发生过社会动乱,主要原因就是广大农民工可进可退,在家乡拥有的承包地是他们的基本保障。

我们经常看到,美欧、美日、美韩之间为农产品贸易而激烈地讨价还价。为什么?欧盟共有两千多万个小家庭农场,根本没有实力与美国的大型农场竞争,一旦破产,将会出现几千万人的失业,社会面临的压力将会不可想象。日韩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可以预料,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小农经济仍然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组织形式。中国现有2.3亿农户和20亿亩耕地,即使按每户100亩的经营规模计算,全国有2000万个家庭从事农业生产就足够了,其他2亿多农户将要失去土地,而要解决这2亿农户涉及的4 5亿人的就业,社会将会面临何等的压力。况且,无新增就业的经济增长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1980年代,中国每增加1%的就业岗位需要经济增长3%,而现在则需增长8%。

我们应该相信,小农经济同样能够实现现代化。欧、日、韩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农户的经营规模都很小,但通过政府扶持的农民合作组织,众多分散的农户与市场紧密对接。农民合作组织提供了从产前到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统一购买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还开展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为农户提供低息贷款和各种技术指导,从而将小农经济引上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轨道,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民享受着比城市人还高的生活水平。

因此,在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过程中,一定要按中央要求,立足国情,最重要的是不要违背农户意愿,靠长官意志“拉郎配”。否则,一旦出现大量失业,就可能重蹈拉美的覆辙。文/佟绍伟 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