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干部刘小义:书写壤巴拉故事 传递绵壤“手足情”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9日电 (尼玛初)五月的壤巴拉春意盎然,草长莺飞,时光的年轮划过岁月的痕迹转眼已是一年。怀揣初心和梦想,2021年5月20日绵阳市游仙区宣传战线干部刘小义同25位队友一起从绵阳科技城来到悬天净土壤巴拉,开启援藏之旅。
冬去春来300多个日夜,她漫步杜柯河攀越尕卡岭,将壤巴拉的故事摄入眼里心里,将绵壤“手足情”流露纸上笔端,让壤塘好声音传得更远更广,在助力壤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程上,她用行动和真情践行着铿锵诺言。
传帮业务,培育高原融媒轻骑
初到壤塘,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的高原风光让人沉醉流连,可随之而来的孤独和思念也让她备受煎熬。“我应该做些什么?我能为这里做些什么?”夜深人静,孤灯长明,作为一位孩子的母亲、援壤指挥部唯一一位女性,刘小义将对家人的牵挂化作对工作的思索和拷问。细心观察,冷静思量,迷茫的心渐渐清晰平静。
“我将同大家一起并肩战斗,共同学习成长!”对口援助,刘小义挂职壤塘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分管外宣工作。作为一名在宣传战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宣传老兵,刘小义没有讲资格摆架子。单位“新手”多,业务力量欠缺,她像老姐姐一样带着一帮年轻的弟弟妹妹一起研究策划,一起深入采访,一起商量组稿,每一篇都细心把关认真研究。
“老师,这么晚了稿子明天再改吧!”“义姐,明天我有个专题采访,您帮我看看这个提纲要得不....。.”每天下班之后,壤塘县融媒体中心依然忙得热火朝天,而她也总是在审完当天的平台稿件后,再将外发的稿子一一修改审核后第一时间传出才安然离开。尽管按照组织要求每名援助干部至少帮带1名业务人员,但在壤塘融媒体中心,10多位采编一线人员都与她有过业务上的深入切磋和沟通。
挂职以来,围绕壤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刘小义组织带领融媒记者采写了大量深入细致的重点报道,《巧手“绣”出美好生活》《守护绿水青山共享生态红利——壤塘县生态保护小记》《四川:“90后”藏族姑娘钻研藏餐成美食博主吸引粉丝近40万》《壤塘尕日寨:美丽新村入画来》等近百篇稿件被中央、省、州权威媒体刊发。中心外宣工作每月名列全州前茅,一批平均年龄不足28岁的年轻融媒“新人”也迅速成长,成为宣传战线的重要生力军。
情系绵壤,书写团结进步佳话
“此刻既是壤塘人,同时也是绵阳派出队员;除了履职援建使命,更重要的还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讲好援建故事。”背井离乡,从平原到高原,刘小义没有特殊要求,没有敷衍塞责,根据安排,她主动担起了指挥部宣传工作任务。为了不影响受援单位工作,她常常白天上班忙挂职单位工作,周末和下班时间加班处理指挥部交办的工作。
刘小义(右一)到修卡村采访妇女居家就业。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暖阳抚照,剪刀飞舞......2021年5月刚一到岗,壤塘县寄宿制小学校园里绵阳支教“托尼”老师义务理发的消息不胫而走,具有灵敏新闻嗅觉的刘小义得知后立即赶赴现场采访,随后即时成稿发送,紧接着一篇篇来自多个媒体关于《四川壤塘:支教“托尼队”为近5000名高原娃免费理发》的报道扑面而来。自此,绵阳援助壤塘的志愿服务队不断发展壮大,援建干部人才纷纷加入各种志愿服务,在壤巴拉高原传递着爱的光芒。
2021年11月,绵阳援壤教师贾勇妻子突患白血病,贾老师在短暂回家陪伴半个月后便匆匆返岗,投入繁忙的支教工作,同时在大家千方百计为贾勇妻子巨额的治疗费筹措资金的时候,贾勇婉言谢绝了大家的好意,他说不想给别的家庭增加负担。贾勇夫妻突如其来的不幸遭遇令人悲伤扼腕,而他们坚强高尚的精神又令人敬佩和感动。作为援建队员,刘小义根据指挥部安排第一时间为贾勇草拟捐助倡议书,发动各界奉献爱心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贾勇妻子病情稳定,他本人即时返岗后,刘小义主动与贾勇联系,将他的事迹进行采写报道。随后贾勇的故事也被多个媒体刊播并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
三月春寒料峭,绵阳援壤干部在群众工作月身先士卒下沉一线,深入牧场村寨与群众心连心话家常解急难;新春伊始,绵阳一批爱心企业来到高原招工送岗,并培训大批有务工意愿的高原同胞到绵阳就业务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对口帮扶故事,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援建友情,刘小义将它们收集整理,倾注笔端,让“藏汉一家亲,携手促团结”的绵壤“手足情”为更多人知晓传扬。
爱洒热土,传递藏乡温暖之声
“来到壤塘,既不是来‘镀金’,也不是来‘度假’,如果无所作为,两年光阴岂不白白浪费。”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壤塘党员干部扎根奉献的精神时刻感动鼓舞着她,壤塘群众发奋自强脱贫奔康的事迹时时感染激励着她。为了写好壤巴拉的故事,她奔走高原山川采访,把壤塘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可喜变化融入字里行间,用真情为壤塘摇旗呐喊。
刘小义(右)在石里明洞施工现场采访。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一年来,刘小义采写的《壤塘藏香猪‘香’了,快来带它下山吧!》《民宿撬开致富路》《四川壤塘:第一书记免费上门护理重病阿姐重获新生》《藏家女孩被民大附中录取立志长大从医报效家乡》《头丹卓玛:行走在壤巴拉的“铁娘子”》等“壤巴拉好声音”被广泛传播点赞。
“如果不能留下记忆,那将会是一生的遗憾。”繁忙的工作没有让她退却,寂寞的异乡生活没有消磨她的激情,工作之余,刘小义坚持把所见所闻记录在心落笔成文,每一篇都是对这段特殊生活的难忘记忆,也是对壤巴拉的深情歌唱。好些篇目还被阿坝日报、微壤塘等媒体作为文学副刊刊发,成为赞美壤塘推介壤塘的赏心之作。目前,她已记录随笔50余篇5万余字。
刘小义(左)到上杜柯中心校捐赠衣物。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她还牵线搭桥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先后协调爱心企业和人士向壤塘县上杜柯中心校、县寄宿制小学捐赠价值上万元的物资,帮助留守学生温暖过冬;帮助推销壤塘特色农副产品,村民实现销售收入五万余元。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两年的援藏之旅仍在如火如荼继续,在这条艰辛而光荣的旅程上,刘小义用真情和汗水书写着美丽动人的壤巴拉故事。(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