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
——对话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
近来,网友纷纷在各大网站论坛留言,希望关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改善人居环境。3月11日,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对此回应: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突破口,我省将探索实施分类考评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
问:如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我省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
答:我省生态环境存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三大突出问题,将开展一系列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实施一批生态安全重大工程,力争2020年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2030年基本实现“美丽四川”战略目标。
依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我省将制定不同区域的环境目标、政策和标准。在此基础上,持久开展排污总量“双重削减”行动、灰霾治理“蓝天”行动、流域保护“碧水”行动、食品安全“净土”行动等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在草原和天然林保护、川西北防沙治沙、湿地恢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领域,实施一批生态安全重大建设项目。
我省将加强生态空间管制。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划定生态空间“红线”;在限制开发区域,逐步提高生态空间的占用比重,恢复和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禁止开发区实施最严格的强制性生态保护,严控人为因素的干扰破坏,使之成为生态屏障的核心。
问:增强四川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文明建设将如何作为?
答:当前我省面临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不够合理、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高等经济转型瓶颈。我省将积极构建主体功能明确的空间布局,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力争把四川建成生态产业发达的发展转型示范区域。
我省将统筹谋划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的主要任务,将明确为提供生态产品,为构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美丽四川”提供坚实的生态本底。生态文明理念将融入我省城镇化进程,有序转移农村人口到城镇和城市化地区,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我省将有效管控生产空间的开发范围和开发强度,构建低碳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方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问:如何创新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确保建设出实效?
答:四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把四川建成“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域。
以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我省将探索实施分类考评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分类考核评价:重点开发区域,实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优先的绩效评价;农产品主产区,实行农业发展优先的绩效评价;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禁止开发区域,强化对自然文化资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的评价。环保部门将组织专家,按照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我省将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重点建立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转移支付制度,深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政策,探索建立水电、矿产等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等。在土地、水、能源、林草资源以及环境经济政策方面,完善资源市场配置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