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将在首个国家公祭日鸣响警报1分钟
从1996年开始,每年12月13日,南京市全市都会试鸣防空警报。凄厉的防空警报声不仅寄托了人们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哀思,也传递了和平年代勿忘忧患的呼唤。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除了将按例试鸣防空警报外,南京市人防办更将结合公祭日开展系列人防活动。在公祭日当天,警报声会有何变化?市民如何表达哀思?现代防空警报分为三种,市民如何识别?记者昨日就此专访了南京市人防办。江南时报记者 王梦然 实习生 文欢
人防办制作《警报声里话人防》电视宣传片 在全市滚动播出
提起警报声,很多南京人都不陌生,在每年的12月13日,凄厉的防空警报都会响彻石城,勾起市民对遇难同胞的无限追思。然而,警报的意义不仅在于纪念,它更是对危险信息的警示和预报。
记者昨日从南京市人防办获悉,为了增强市民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市人防办制作的《警报声里话人防》的电视宣传片,将于公祭日前后(12月8日至14日)在南京地铁和部分公交移动电视“法治快车”栏目滚动播出。
市人防办法规与宣传教育处副调研员向军向江南时报记者介绍,这部近3分钟的短片,其实是在2013年制作完成的,该片将有关人防工作的一些历史镜头进行了整合、串联,向老百姓讲述了警报的历史发展,同时还分别解读了三种警报类型的声音信号。“虽然每年南京老百姓都能听见警报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警报声传递的具体信息。”向军告诉记者,该宣传片的意义在于向老百姓普及人防知识、提高忧患意识,告诉大家警报声的含义和识别方法。
现代防空警报有三种声音信号 各有不同意义
从古代烽火狼烟到抗战时期的牛角号、消息树、鸡毛信,无一不是警报传递的形式。随着飞机的发明与发展,空袭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手段,准确及时鸣放防空警报,组织人员疏散隐蔽,成为减轻生命财产损失、影响战争结局的关键环节。
向军向记者介绍,现代防空警报,根据需要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这三种声音信号。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说明有敌机就要来了,提醒大家马上到就近的人防工程或有利地形隐蔽;空袭警报起伏短促,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说明敌机正在空袭或即将空袭,必须立刻隐蔽;解除警报连续长鸣3分钟,提示大家空袭或战情暂时缓解。
全市1000多人投稿 书写自己与民防的故事
依法常鸣警报声,居安常思危急时。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南京市人防办面向学校、企业,组织“民防在我身边”有奖征文活动。历时2个多月,共有1200多名市民投稿,讲述了自己民防的故事。向军告诉记者,经过层层推荐评选,共有200多人获奖,其中91篇文章汇编成册,分别为国难警示、峥嵘岁月、民防视点、课堂内外、社区园地、民防遐想六个篇章。
老百姓对于“民防在我身边”投稿的热情,让向军感到欣喜,他告诉记者,这次活动的参与者中,既有在校的学生,又有退休的老人;既有本地稿件,又有外地来函;既有签约作家,又有写作爱好者;既有人防专业工作者,又有普通市民和学生。文章内容也十分丰富,有讲述人防发展历史的、有回忆沦陷的惨痛历史的、有结合人防社区活动表达自己感受的、有通过学校民防课程谈体验感受的。
市人防办表示,这样的征文活动,不仅是一种不忘屈辱历史、缅怀死难同胞的纪念形式,更是对进一步增强国防观念、民防意识的精神的激励。
今年试鸣防空警报声
和以往“12.13”鸣响有所不同
今年12月13日,南京城上空照例会响起凄厉的警报声,但是作为首个国家公祭日,今年的警报声和往年有所不同。市人防信息保障中心书记刘宗义昨日向江南时报记者表示,12月13日当天,警报声会在10:01分准时在公祭主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响起,然后全市各个警报器会随即跟上,南京主城警报声覆盖率将达到98%以上。
刘宗义告诉记者,今年的警报鸣响时间和往年有所不同,以往每年12月13日,南京市防空警报试鸣放顺序为:预先警报鸣响36秒,停24秒,连续3次为一个周期;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连续15次为一个周期;解除警报长鸣3分钟为一个周期。但今年将鸣响1分钟,声音频率和节奏和往年也有所不同,具体的方案目前还不方便透露。
编辑:SN064
文章关键词: 警报 国家公祭日 我要反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