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丰碑铸进群众心中

06.03.2017  22:02

      2008年以来,武侯区始终坚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提升政府形象、创新基层治理、践行为民宗旨的重要抓手,针对“审管一体”运行体制下,行政审批多头受理、效率不高,重审轻管、活力不强,制度缺失、监督不严等问题,积极推动以审管分离为核心、以相对集中为重点、以“放管服”为关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于2008年12月,在全国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局”,经过3轮深化改革,初步构建起资源配置集约化、政务服务标准化、监管制约多元化、审批服务便利化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实现了政务服务全互通、审批流程全融合、服务群众全天候、监督管理全方位。2014年我区获评“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示范区”,2015年被确定为“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区”。

      一、主要做法

      (一)推动“三个集中”,实现资源配置集约化。一是集中行政许可权。将22个区级职能部门承担的127项行政许可类事项和50项其他行政权力事项划转给区行政审批局统一办理,全区行政许可类事项集中度达到96%以上,形成了“一枚印章管审批”的工作格局。二是集中行政审批资源。撤销13个区级部门分中心并统一集中到区政务中心物理空间,将分散设立的办事窗口和办件人员归并到区行政审批局6个审批科,实行“一窗多职、一人多专”的运行办法,全区审批资源集中度达98%。三是集中行政审批事项。正在搭建统一受理中心、要件审查中心、“三并联”中心、现场踏勘中心和网上中介平台,建立“一口统一接件、科室联动办理、一口统一出证”的办件模式,实现了行政审批事项的集中办理。

      (二)构建“三大体系”,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一是建立审管分离运行体系。制定《行政审批新机制运行暂行办法》《涉及现场勘查的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监督管理细则》等相关制度20余个,明晰区行政审批局与相关部门的权责范围及职能边界,着力构建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审管分离”工作格局。二是建立行政审批标准体系。在先后获德国汉德认证公司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基础上,开展行政服务标准化国家级试点,构建起以行政服务“通用基础、服务保障、服务提供”为核心,以服务管理、服务质量、事项办理、流程优化等23个板块为重点,以415项具体指标为支撑的标准化体系,实现了以标准化推进规范化,以规范化促进便捷化的目标。三是建立专业素养提升体系。成立全国首个政务服务培训学校,定期对全区政务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技能进行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动态调整,目前正在探索将政务服务纳入武侯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使政务服务能主动适应和对接企业、群众的需求变化。

      (三)强化“三种监督”,确保监管制约多元化。一是强化内部监督。区行政审批局制定行政审批信息通报、重大投资项目会审等制度,全面开展行政审批稽核工作,并与纪检监察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建立“三位一体”的内部监督机制。二是强化社会监督。建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政务服务监督员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外部监督机制;并在全国率先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作风建设、服务质量和“公众满意度”指数综合动态测评。三是强化法治监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审批、越权审批、超时审批等行为严格追责,确保阳光用权、规范用权。

      (四)着力“三个创新”,促进审批服务便利化。一是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推行O2O线上线下全程免费帮办、“进楼宇进企业”联合年检、审批缺件“容缺办理”、重大项目预报跟踪全程代办等服务方式,切实满足企业、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二是创新服务平台。着力引入国际、国内领先技术,建立3D实景网上政务大厅、智能政务大厅、协同办公系统等6个服务平台,做好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运用,实现了B2G(政企)、R2G(政民)线上线下全时段互联互通互动。三是创新服务载体。坚持审批向政务中心集中,服务向群众身边贴近,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将区级部门下沉社区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交由专业化社会组织承担,构建起政府引导、多元参与、专业服务的政务服务供给新格局。

      二、主要成效

      (一)变“割裂”为“协同”,实现政务服务全互通。通过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梳理、下沉服务事项,推动了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实现了上下贯通、一体联动,放管并重、无缝衔接,消除了“中梗阻”、打通了“断头路”,有效地解决了政务服务中部门各自为阵、相互割裂的问题。目前,我区已下沉街道、社区的政务服务事项分别为89项、139项,每年用于购买下沉社区服务项目的资金近4000万元。

      (二)变“串联”为“并联”,实现审批流程全融合。通过压减层级、简化程序、优化流程,构建了归口受理、内部循环、一窗办结的并联审批模式,确保了审批环节更少、时限更短、成本更低。目前,群众上交审批资料减少了60%,审批效率平均提升120%以上。如外商投资企业办理经营审批事项,改革前需分别向区商务局、投促局、财政局3个部门提供申请材料,法定时限要130个工作日才能办完;而改革后则只需到行政审批局的1个窗口,提供1套材料,在7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理完成。优良的行政审批服务环境,有力激发了市场活力。2015年,我区新注册企业达到16370户,市场主体总数位居全省区(市)县第一,民营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十一年获全省第一。

      (三)变“单一”为“多维”,实现服务群众全天候。通过打造3D实景政务大厅系统提供在线咨询、建立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实现线上办理、构建市民融合服务平台强化社区服务,推动了“互联网+”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变单一的“面对面”传统办理模式为“7*24小时”的多维度、全时空的政务服务新模式,使企业和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办理行政审批事项。

      (四)变“封闭”为“开放”,实现监督管理全方位。通过构建多层级、全方位的监督体系,推动了行政审批阳光透明运行,从源头上压缩了权力设租寻租空间,为公正行权、规范用权奠定了制度基础。目前,区行政审批局共完成了12余万件审批事项,未发生一例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公众满意度综合评价指数连续六年达到“很满意”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放管服”三管齐下、协同推进的要求,持续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进一步打造“流程最简、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的政务服务体系。

      (一)深化简政放权,增强“放”的协同性。对上级部门新下放的、符合“审管分离”运行模式的行政审批事项,直接由区行政审批局承接;对仍保留在区级职能部门的审批事项,全部划转区行政审批局,实现区本级行政许可事项划转率达到100%;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权限从区行政审批局逐步下放到街道、社区。同时,加强业务指导、培训和监督,确保“接得住、管得好、用得活”。

      (二)创新监管方式,增强“管”的有效性。探索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局,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职能部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市场监管和维护经济秩序上。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模式,强化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形成对市场主体的协同监管、全程监管格局,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三)拓展服务内涵,增强“服”的 针对性。探索实施模拟审批,进一步扩大“容缺受理”、“容缺审查”的范围,最大限度提速增效;着力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务服务中的运用,加快构建跨部门、跨层级的大数据平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通过积极对接企业和群众需求,不断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政务服务由“端菜”向“点菜”转变,使政务服务既贴身、更贴心。

 

来源: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