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农商行的挤兑事件

02.04.2014  13:35
核心提示:银行是明显的周期性行业,一旦遭遇经济衰退或较大波动,银行必须承受随之而来的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进而陷入危机。银行风险很容易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暴露,对银行和储户的利益造成损失。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贷款违约风险风声鹤唳,银行已经开始收紧高风险企业放款。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有助于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市场化,增加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创新及风险承担机制方面的灵活性,还可以防止出现挤兑风波,保护小储户的利益。

    3月24日下午,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设在盐城环保产业园的一个网点,遭遇近千群众挤兑现金,经了解:这是由一则“射阳农商银行将要倒闭”的谣言被民众一传十,十传百,因而引发挤兑风潮。

    虽然在地方强有力的统一协调应对下,射阳农商行遭遇的挤兑危机已然渡过。但该事件的舆情热度远远超出农商行该有的影响力,惊动了各级管理层的表态以及国内外媒体的强烈关注,显示出该事件的影响力度、处理不当带来的潜在风险。

    政府、银行积极应对

    根据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我们知道了挤兑风潮中很多的细节。在遭到挤兑时,临时安装在显目位置的电视大屏幕反复播放射阳县长田为友的电视讲话,强调农商行是国家批准设立的合法金融机构,任何时候都能保证储户存款及时足额兑付到位。银行网点则按照工作流程启动应急对应机制,立刻给总行汇报,当日傍晚射阳农商行董事长亲自押着“运钞卡车”赶到分理处,带来约4000万现金。射阳当地的金融稳定宣传工作也展开,针对“谣言”,当地贴出监管系统颁发的金融许可证,强调农商行的“合法性”,是“国家的”,不存在存款兑付不出的情况。

    银行业协会26日发布声明称:中国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整体运行情况良好。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资本充足水平、拨备覆盖水平和流动性水平均优于全国银行业平均指标。各农村商业银行将增加现金储备,延长营业时间,保证及时足额兑付存款人的全部提款要求。该协会正密切跟踪事态进展,维护会员单位和广大储户的合法权益。

    随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江苏银监局以及盐城市地方政府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处置有关事态。

    如何看待定性该事件?

    “中新网”3月24日首发的文章《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被传倒闭引挤兑》在短短4天时间里引发了相关新闻报道达1370多条,相关微博达到近7000条,国内外财经媒体、主流媒体、都市媒体都给予了全面报道,深入分析。不少金融从业者和研究者表示:挤兑背后暴露的、快速城镇化地区金融生态稳定性不足的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还有网友@陈如是说提出:要防止区域性金融风险,90年代金融动荡史告诉我们,光盯着银行流动性是远远不够的。监管安保部门更要盯着舆情,防止谣言转播动摇金融系统稳定。一旦出现“谣动挤兑”,出手要快要准要狠。

    3月26日《第一财经日报》文章指出:一句简单的传言,能发酵为挤兑事件,背后则是因为当地的草根金融生态脆弱而敏感,几年来多次发生过担保公司跑路事件、互助社挤兑事件。

    英国《金融时报》当天也发表文章指出:在始于中国江苏省一家地方银行的挤兑事件开始出现蔓延苗头后,当地官员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平息储户的恐慌情绪。过去数天里,数百名储户争相从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提取现金。就在这起挤兑事件发生几周前,中国债券市场出现了首次真实违约,而最新的挤兑事件再次显示中国金融系统正面对日益严峻的压力。不过,这次挤兑仍只是一起局部事件,影响范围只限于射阳一县。就在今年早些时候,该县一些监管不够严格的信贷合作社及贷款担保公司曾因资金管理不善倒闭。

    那么为何一个简单的谣言会演变成为一场储户集中兑现的风波?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射阳是民间借贷的重灾区,前两年出现了多家民间借贷公司老板跑路的现象,不少老百姓损失巨大,因此一旦有金融机构倒闭的传闻,就会触动老百姓敏感的神经,他们是被老板跑路弄得害怕了。集中兑现风波的背后,是当地民间金融的乱象丛生。

    数据显示:2012年至今,发生在盐城的民间借贷纠纷,已判决的多达2689件,而同类案件在扬州仅有672件,在经济体量更大的南通,也仅有520件。

    反思风险 呼吁存款保险制度出台

    在中国,银行被认为是有政府信用的隐性担保,而此次射阳农商行挤兑事件显现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待加强,也使外界普遍担忧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

    26日的“中国新闻网”指出:“倒闭”谣言引发千人挤兑事件,倒逼村镇银行反思风险管理。由于村镇银行具有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等先天不足,因而自创立之初,就有必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认清经营风险所在,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始终坚持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毕竟,只有确保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生事物才能够生存下去,才能为农村经济提供健康稳定的金融服务。

    《广州日报》则认为:其实谣言引发的挤兑并不可怕,信用“挤兑”才是银行的最大危机。可是,如今某些银行有滥用这种信用谋取一己之私的趋势,比如银行近年来“嫌贫爱富”,对中小储户的服务不到位。许多银行为了牟利,近年来推出的各种所谓的理财产品,却片面向客户鼓吹其高收益而忽略其高风险。

    银行的信用链条被无限制拉长,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以上所有环节都需要拿信用背书,信用成本看似被低成本稀释,实际上却在不断增加信用透支风险。当储户对于银行的信任不断下降,再加上金融形势多变,尤其是国有银行以往依仗政策优势和资源垄断,所养成的垄断习气如果始终不改,其身躯看似庞大实则虚弱,很容易随着市场格局变化而风险大增。

    目前银行最大的隐忧在于,是否清醒意识到服务滞后、歧视中小储户、风险控制水平低下等结构性弊端,大大增加了信用“挤兑”的发生概率,需要尽快彻底改变目前畸形的价值取向与管理模式,真正将为储户提供优质服务、建立更完善的市场信用作为发展之路,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挤兑风险,应对更为复杂、竞争更白热化的市场。

    “腾讯财经”28日:射阳挤兑事件凸显出金融业的缺失,即中国仍没有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目前,银行存款只得到来自政府的隐性担保。从各国的经验来看,为了防止出现银行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带来的挤兑危机,一般都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目前,中国银行业尚未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未能形成有效的金融风险约束和市场化的处置机制,国家事实上为存款人提供隐性担保,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市场约束,助长了商业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的行为。

    银行是明显的周期性行业,一旦遭遇经济衰退或较大波动,银行必须承受随之而来的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进而陷入危机。银行风险很容易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暴露,对银行和储户的利益造成损失。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贷款违约风险风声鹤唳,银行已经开始收紧高风险企业放款。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有助于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市场化,增加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创新及风险承担机制方面的灵活性,还可以防止出现挤兑风波,保护小储户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