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导游回应骂游客事件:导游也是弱势群体
“当时我真的很冲动,不管怎样我确实不应该骂人。”云南辱骂游客“当事导游”小陈说。
近日,一段小陈辱骂游客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她对游客言辞激烈地说:“你看你们一车人没(其他车上)一个人买得多”“如果你要像貔貅一样……”“你还连脸都不要,那就不好意思了”。
这段视频立刻在网络上引起公愤,小陈随即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3日通报了调查和处理结果,拟对该导游作出吊销导游证的处罚,拟对昆明风华旅行社有限公司作出责令停业整顿的处罚,并对该旅行社的直接负责人处2万元罚款,并将该涉事导游及旅行社记入诚信档案,向社会公布。
在交流中小陈一直未曾抬起头来,她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么严重。
这样的压力其实已在公众的预料之中。骂人当然不对, 但小陈表示她也有不少“委屈” 。在再三表示懊悔后,她说,视频中展示的只是当时发生的一部分,她也有苦恼。
“导游接这种团也是有压力的”
小陈告诉记者,当天所带的团是一个“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游”的低价团,合同上签的就是“旅游购物团”。“我是按合同来带团的。在回昆明途中,按合同要进几个购物店。这引起了部分游客的不满,说导游黑心,还骂我讽刺我。本来是要一直带他们去西双版纳的,因此就没有再跟了。”
小陈坦承,像这样的低价团,只有游客多多购物消费,自己才拿得到带团的酬劳,“如果团费是交够的,咱们导游应得的报酬旅行社也给了,(那么)该怎么玩就怎么玩,怎么还会产生这样的事呢?”
“事实上导游接这种团也是有压力的。我带了四五天的行程,最后还要被指鼻子骂,谁愿意?”说到这里,小陈把头埋得更低了。
小陈入导游这行时间不短,三十出头的她,算算已经在这行当里干了六七年了。她说自己当初也是抱着对这份职业的美好愿景入行的,但这些年下来,她越发觉得实在太累。
生存艰难,导游流失严重
女导游种种不恰当的执业行为,可谓证据确凿。是什么原因导致导游群体如此“重视”乃至依赖旅游购物?在频发的冲突中,导游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颇具争议的职业群体,真实生存现状究竟如何?
“我干了十几年导游,如今却在考虑要不要干下去。”张家界导游李春霞告诉记者,艰难的职业生存现状,让她和身边的许多同事萌生退意,主动或被动地面临着转行或歇业。
记者走访调研发现,多家旅行社管理人员皆称公司人员流失严重。三亚春秋国际旅行社总经理王雪琴介绍,近两年海南大量导游流向东南亚地区。“2009年,我们公司有400多位专职导游,如今只剩16人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份曾经令人羡慕的职业吸引力越来越小,甚至连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也留不住了呢?“淡季有的导游一个月没有一个团,就没有一分钱收入。”安徽黄山市导游协会常务理事、高级导游胡惠萍告诉记者,现在绝大部分导游都是拿计时工资,没有底薪也没有保险,“带不到团就吃不上饭”。还有导游告诉记者,90%以上的同行没有基本工资,只有约半数有带团补贴,绝大部分都“仰仗客人消费”。
胡惠萍介绍,以国内旅行团为例,黄山带团薪资大约是200元一天,平均下来导游一个月大约三到四个团,“年收入大概一万五到两万块钱”。她告诉记者,过去购物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出台之后,这一块的收入几乎全被砍掉,但基本工资、薪酬底线几乎没有进行相应调整。
除了工资低,缺乏基本的保障,也是让许多人离开这个行业的原因。旅游大巴侧翻、肢体矛盾冲突等频发,导游渐成高危职业,然而,相关保险制度却并没有跟上。
张家界导游蔡妮娅认为,这是一份没有安全感的高危职业。“现在导游在工作过程中出了事,基本是靠行业协会募捐,没有什么人保护我们。”
记者了解到,尽管目前行业内一些大型旅游企业会给导游提供基本的意外伤害保险,但小公司导游、兼职导游等群体大多缺乏基本保险。
“总说游客是弱势群体,其实旅行社和导游也是弱势群体”。采访中,绝大部分导游都向记者表达了缺乏职业尊严、游客过度维权、监管部门处理偏颇带来的委屈。
(原标题:云南骂游客导游现身:我不该骂人,我也有不少委屈)
游客受辱,不单是导游的事
辱骂游客、强迫游客购物消费的昆明导游陈某某,遭央视等媒体曝光之后,红透了大半个中国,自然也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拟被处以吊销导游证的处罚,所在旅行社被责令停业整顿。
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主管部门面对负面舆情,反映迅速,应对及时,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前提下,依法对涉事导游和旅行社作出处理,旅行社也向游客道了歉、赔了钱,事情发展到这个结果,似乎可以结束了。
然而公众的疑问并没有结束,回头重看骂人视频,就会发现,这位陈某某,在向游客宣泄自己不满的时候,却无意间掀开了帷幕的一角,暴露了当地畸形的旅游行业生态,而这个生态体系,并不因陈某某本人的去留而有任何触动。
陈导游在视频里破口大骂,无意中道出了事实:游客不消费,她就没有收入。在这种运营模式下,旅行社、导游、商家共同做局,旅行社通过远低于正常成本的价格甚至推出零团费、负团费推销线路组团,导游向旅行社交钱带团,通过强迫、诱使游客在商家消费,三家分别提成获得收入。游客消费,是这个模式的关键环节。促使游客消费的重任,就落到了带团导游身上。
在这个畸形的消费生态下,陈导游既是既得利益者,同时又是受害者。她是整个畸形生态中可悲的角色。她不仅这一次的收入取决于这个团的消费,她的整个职业生涯,都要受这种格局的压榨。除了为虎作伥,充当积极实施者,一次次使出千般招数,促使游客消费而为整个畸形旅游生态提供养分以外,她并没有别的办法。而一旦被曝光,她又成了无良的个体,与畸形消费生态无关。
对于这样的旅游经营模式,《旅游法》早就开出了药方,一是严禁低价团和购物游,二是明确导游与旅行社的关系。
例如《旅游法》第35条规定,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不得诱骗旅游者,不得通过安排旅游者购物或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的方式获得利益,不得指定具体的消费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
再比如对导游与旅行社的关系,《旅游法》第38条规定,旅行社应当与其聘用的导游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旅行社临时聘用导游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应当全额向导游支付导游服务费,旅行社安排导游为团队旅游提供服务的,不得要求导游垫付或者向导游收取任何费用。
问题在于,某些地方的旅游主管部门,对于购物旅游以及导游与旅行社的畸形关系,依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存在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问题。在这次事件中,该旅行社一次推出50辆车开展规模宏大的购物游,为什么直到视频曝光,才急急忙忙进行处理?事前又干什么去了?
中国与国外的旅游贸易逆差已高达千亿美元,而国外游客入境中国旅游的人数,已呈多年连续下降的态势。原因有很多,而国内旅游环境的恶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畸形的旅游生态系统,造成了国内游的口碑不佳。更多有条件的游客宁愿去国外花钱,也不愿在国内受气。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中国人对旅游的需求也渐渐从观光游发展到休闲游、体验游,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旅游行业和旅游主管部门依然冥顽不灵,止步不前的话,必然会遭到惨重的损失。你若“劣币驱逐良币”,我便只能用脚投票。
编辑:SN054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