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话语冲突的谈判桌

04.12.2013  12:50
核心提示:近期频发的袭医事件、城管欺压小贩事件,无疑给社会敲响一个警钟。

近期频发的袭医事件、城管欺压小贩事件,无疑给社会敲响一个警钟。实际上,有关缓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对话的讨论已经持续多年,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话语的冲突反而有演烈的趋势。从新浪微博词频来看,有关“分歧”“冲突”的词频量分别从2011年的119万条、568万条上升到2013年来(截止11月4日)的365万条和1439万条。网络话语演变映射出一个较为残酷的现实。

据中国医院协会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每所医院平均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从2008年的20.6次增至27.3次,均造成医务人员功能障碍、残疾、死亡等严重后果。尤其是10月25日温岭杀医血案,把医患关系再次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人民网评论认为,“暴力袭医事件频频发生,不仅让医患关系雪上加霜,而且让整个社会陷入忧虑。”

就在各大媒体纷纷刊文谴责,要求严惩暴力的同时,有媒体则发出“一个微创手术何以导致杀医血案”的疑问。很多网民也疑惑,为何一个微创手术的纠纷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都未能解决?在这些疑问未能清晰梳理之前,呼吁通过加大对暴力的惩处,“让医患关系回归信任的起点”显然有点粗糙,有网友就反问,加强安保就能防止医院命案?

而在城管与小贩的博弈中,城管暴力执法和小贩暴力抗法的事屡见不鲜且愈演愈烈。就在过去的几天,“商贩下跪城管执法人员边笑边拍”的微博在网上热传,引发网友极大的愤慨。新浪微博有关“城管”的词频已高达6000万条, “城管是社会戾气的制造者和激化者”,这一观点极受网民认同。尽管无数媒体呼吁勿将城管“妖魔化”,但频现网络的城管“嚣张”事件无疑给那份不多的信任予以重重的撞击。“打倒城管”的声音何时休,显然很多人没有答案。

有研究表明,在改革发展的转型社会,社会关系的调整将充满新的变数,这是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民日报曾指出,“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过的路;高度浓缩的发展历程,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深刻变动的利益格局,正是社会关系渐趋紧张的重要原因。”城管矛盾增多的背后,是城市化加快的结果;社会信任度的降低,也是与社会流动加速有关。群体间贫富差距拉大、权责失衡,社会关系间难免弥散一种“焦虑感”、“紧张感”。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社会关系没有能够及时纳入政治或法律或伦理或社会的调整规范范畴,导致了一些社会关系矛盾的激化,出现了一些社会冲突和群体对立。就以当前较为突出的医患关系,并未有有效的纠纷协调渠道与机制。据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五成的医患矛盾与沟通不足有关。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连日走访广州市多家医院,采访多名患者,发现医患双方在“沟通”环节上缺乏“润滑剂”。有网友就指出,破解医闹、减少伤医现象发生,医患之间的沟通是关键。

时间会浓缩成就,也会叠积矛盾。发展中的社会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相反,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有能力化解矛盾,实现社会关系均衡的社会。正因如此,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重新审视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必需。就当下而言,缓解社会怨气,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渠道,让民众拥有更多的利益诉求沟通的制度资源。同时,构建有效的协调制度,各方按照规则、程序进行协商,确保博弈的平等性、和平性。

在促进社会沟通中,大众媒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功效。秉持社会公义、呼吁群体对话显然是新时期赋予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能否祛除以矫饰夸张引发哗然、以渲染极端负面强化焦躁、以破坏性取代建设性?能否以群体理性打破隔阂、以公共协商呼吁多元包容,以创造渠道促进沟通?新媒体时代下,大众媒体要发挥社会情绪“过滤网”、“服务器”、“减压阀”的作用。

而对互联网而言,网络本应是公民积极参与、民意充分表达的有序公共平台,然而却时不时地沦为混乱空间:小道消息、匿名谩骂以至于极端情绪化的宣泄淹没了理性的立足之地。在一些事件中不乏偏激、片面之词遮蔽了真正的民意表达。实现建设为民、文明、诚信、法治、安全、创新的网络空间显然需要每一个网民做好自律、自觉。

当前我国某些社会关系沟通出现“堰塞”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在转型期的中国,国人思想、利益的多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态势。围绕某一事情或诉求的立场与观点差异,也是合乎情理的应然。能否在纷纷挠挠的意见海洋里,寻求那张谈判桌、那间聊天室、那份共识与共赢,也决定我国未来发展的社会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