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九寨沟县:四“突出”破难题 构建现代农业
自“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以来,九寨沟县坚持将“严实”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以严的精神和实的举措来开展农村工作,创新举措破解难题,构建现代农业。全力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突出“生态有机”目标,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将生态有机农业规划作为4个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围绕发展“全域旅游”,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规划中,将白马风情体验区、秦川农家文化体验区、神仙池游牧文化体验区等“五大民俗文化体验区”纳入其中,引导更多的农牧民群众发展高端、特色乡村旅游。二是注重产业提升。围绕“定标准、建基地、走市场、创品牌”思路,全力推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16个乡镇3700公顷农耕地被整体认定为“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5个农产品获无公害认证,建成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基地、9个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各类标准化种植基地达3万余亩。建成8个特色种植产业区,带动2600户农牧民增收;建成3个特色养殖基地、75个适度规模养殖场,带动360余户农牧民发展獭兔、中蜂、藏香猪等特色养殖。开通2条非遗文化“一日游”线路,推动大录乡大录村、勿角乡英各村、永丰乡下寨村、菜园村等特色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全县共成立乡村旅游公司23个,引导发展藏(农)家乐45家,直接从事乡村旅游5000人,年均接待游客7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亿元。三是注重对外合作。大力实施“全域开放”行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大力引进实力强、带动性大的企业前来该县发展农牧产业。与台湾宽庭集团达成投资20亿元开发休闲农业的合作协议,在该县发展现代食品加工、创意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等新型产业;与四川逢春制药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按照“前场后店”模式,在该县建设集生产加工、展示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基地;与成都农委建立合作关系,邀请香港中宝、上海多利、四川白家等8家企业前来该县考察农业产业发展,对生态有机农产品深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开发等进行重点推介。
突出“深化改革”导向,注入农业发展新引擎。一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罗依等乡试点土地流转7700亩。因地制宜做好承包土地的确权、登记相关工作。同时,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依托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在该县设立分所,着力建设立足阿坝、辐射四川乃至全国藏区的新型农业经营管理体系,增加农牧民的财产性收入。二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家,建立农业专合组织75家,现有专业种植、养殖大户37家。同时,切实加大金融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力度,6家银行为县域发展提供80亿元贷款授信,为阿坝州博文农牧科技公司、九寨沟县汇康中药材开发公司发放贷款600万元。三是提升农村基层治理工作。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积极推行村民议事制度和村规民约制度。目前,全县120个行政村涉及到群众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均实行“一事一议”,基层组织公共设施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同时,结合“走基层”活动,创新开展“1+10”便民联系服务活动,1735名干部与1.6万余户群众结对,帮助解决民生难题399件,以全覆盖的关爱服务模式,着力打通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突出“重中之重”责任,打造新村建设升级版。一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331元,同比增长28.5%,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分别占44.8%、31.3%、2.8%和18.7%。预计全年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有望达到8340元,增长22.3%。二是新村建设扎实推进。突出“全域旅游、安居乐业”的主题,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近10亿元,完成120个村的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有力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以实施幸福美丽家园提升工程为契机,着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力量,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4828万元完成13个村寨4845人及12所学校7312人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5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65平方公里;新建沼气池100口,全县农村沼气池超过6500口。
突出“争取人心”要求,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集中力量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程,实施甲勿村、大寨村、张家梁村、新坪村、碧历村5个贫困村每村100万的整村推进工程;在永乐镇实施500万的东西协作浙江援建项目;完成脱贫人口1050人。同时,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近期,查处了个别单位干部职工利用职务之便在“一事一议”项目中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维护了群众利益。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结合“走基层”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解决群众饮水难、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等“七难”问题。在15所农村小学和25个村建立幼儿教学点,300余名幼儿实现就近入学;建成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和30分钟紧急救援圈、1小时医疗服务圈;完成村医疗室规划布局,配备价值162万元设施设备,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
三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整合人社、扶贫、农水、畜牧、林业、科技等部门技术力量,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000余人次;引导农牧民群众从事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1万人,为农牧民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