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笔记:论家乡的酒席之风

20.02.2014  14:02

  腊月,是中国年中最后一月,是离家的游子回乡与家人团聚的日子。近几年来,家乡的热闹似乎不仅仅是一家人团聚共庆春节。一股热热闹闹,亲人好友互相团聚之风已悄然吹起。随处可见的是各式酒宴:生日宴、喜宴、满月宴或百天宴。

  不知其他地方是否也有这样的习俗:当婴儿出生满一个月时,要为他举办满月酒,满一百天要为他举办百日宴;而一个人满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等整十的岁数时,要为其办隆重的生日宴,邀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等前来“吃酒”。在经济条件不好时,老百姓也没有什么钱,自然非常期盼哪家能办个热闹的酒席,好去吃上一顿。当时的条件,谁不是巴不得把油水都和饭里一起吃掉。老百姓的日子渐渐红火起来,原来过年才能吃上的好肉好菜,如今就如稀饭咸菜一样,已成家常便饭。可不知为什么,这两年,一到腊月各家各户似乎都开始张罗着为家人办个生日宴。就在去年,放寒假回家,我还特高兴能陪着父母去参加各种酒宴。当时是为了满足下清贫学生的胃口。可是今年,一说到“去吃酒”(参加酒宴的地方话),我就一个头两个大。

  一个假期有两三个酒席我还招架的住。可是当十多个酒席接踵而来,你是否还能淡然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各式酒席?餐桌摆满了大鱼大肉,可是却无法达到垂涎欲滴的渴望状态。望着佳肴下的油水,不禁让人生腻。酒席之后,餐桌上一片狼藉。此狼藉不是酒足饭饱后的各式空盘子堆在一起。而是每个菜都被折腾了几口,剩下的大致有百分之六十的菜,已不似先前未动筷时的色相香味俱全。且不去多么矫情的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暂且想一想多少偏远山区孩子瘦削的身板。或许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形容太过夸张,太不恰当,可大家浪费粮食的这种态度之寒心,足以与此相提并论。

  其实身边的人也知道,现在大家去参加亲戚朋友的酒席不再是一饱口福,而是为了面子。就像春晚上的小品《随份子》。礼尚往来是中国礼仪之一,就是为了维持大家的情谊,你来我往的送礼。所以大家追随这个,今天去你家,明天来我家。可谁家现在吃不上好的了。所以即使没我当前,吃多也是腻啊。为了礼貌,为了面子,大家聚在一起浪费食物……

  对于承办酒席的人家来说,也许是为了收回点送出去的礼信钱。可送来送去,到头来,钱只不过是过过手罢了。可怜了死去的那么多的猪、鸡、鸭、鱼、牛、羊、兔等。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真的希望家乡的酒席之风能换一换。既然好酒好菜都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又何必大办酒席,劳民伤财呢。一家人快快乐乐、简简单单地过个生日,享受下家的温馨,也许比大办酒席更能让寿星高兴。

  愿勤俭之风吹来我的家乡,让猪、鸡、鸭、鱼、牛、羊、兔等也能安心快乐过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