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笔记:年味儿都去哪儿了

18.02.2014  14:55

  小时候的新年是盼来的。从腊月初就开始掰着手指头数日子,而时间却调皮地越走越慢。大年初一,穿上偷试过好多遍的新衣,挨家挨户拜年回来,衣兜里满满的都是糖果。那时的年味儿是甜甜的。现在的新年总是倏忽而至,没了当初的热盼,新年也成了普通的休假日。心里不禁想问:年味儿都去哪儿了?

  记忆里,老人家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把年味儿紧紧握在手里。新年第一天要说吉利话,这样一年才会顺顺利利。小辈儿的把吉利话说成连珠串,爷爷奶奶会开心地说:“孩子说话灵,不信都不行!”若不小心说了“死”、“坏”这些不吉利的字眼儿,则要“呸呸”两声才算不作数。童年的新年里就算天再冷,也不会有孩子说“冷死了”——不能让新一年跟“死”沾上边儿。初三,按老人的说法是不能走亲访友的,因为这是祭拜先人焚香烧纸的日子,这一天做好的饭食也要在厨房里摆上一碗留给祖先享用。小时候对过年的印象之一就是规矩多,而这一条条规矩里是老人家对传统习俗的重视,浓浓的年味儿在习俗里逸散开来,浸满了儿时的记忆。

  北方人过新年一定要在家里蒸各种面食,从大年三十吃到正月十五。小时候,奶奶每年都要蒸枣包。把面和好、发开,擀成厚度均匀的一张大面饼,点上枣子,卷成面卷,再揪成大小差不离儿的面团就可以上锅蒸了。那时家里用的还是煤火,等上一个多小时,掀开锅盖,浓白的雾气氤氲开来,枣子的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馒头是北方人日常的主食之一,本来很不起眼,但每逢年节,手巧的老人会把它们捏成寿桃、刺猬或是兔子的形状,让人垂涎欲滴又舍不得下口。

  春晚曾是新年的必备节目之一。吃过团圆饭、贴完对联,一家人嗑着瓜子围坐在电视机前,听相声、看小品、和主持人一起新年倒计时。从窗户向外看,一个个亮着的窗口里都满是幸福的色调。此时此刻的中华大地上,有为数最多的团聚着的小家,而每一个小家都在通过春晚共庆新年,共祝我们的国家幸福安康。当冯氏春晚伴随着“全民吐槽”亮相时,不禁让人怀念起当初共享春晚的日子。现在看电视上回放的历届春晚小品,亲切感仍会油然而生。

  年味儿都去哪儿了,记忆里的年味儿清晰却难以触及。岁岁更替,老人们老去了,而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很少有人再因为一句“冷死了”而责备我们,大年初三若忙碌也可以不赶回老家扫墓,就连造型百变的蒸包也逐渐被超市里十元一袋的馒头代替了。越来越便捷的新年却有着越来越多的无奈,新年没了年味儿,又何以称之为“年”呢?当人们能重新重视起祖辈流传下来的过年习俗,认认真真过大年时,我们的年味儿就会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