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新安:“穷日子终于到头了”

06.06.2017  10:32

 

(张真德 记者 陈家明)近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富顺县飞龙镇新安村蚕茧收购点时,背着背篼、挑着萝蔸的村民早已排起了长队,验茧定价、过称付款繁忙有序,揣着钱往家赶的、背着茧来排队的穿梭不停,现场十分热闹。

在政府的帮助下我种了将近2亩嫁接桑树,这一季喂了一张半蚕种,收了50多斤蚕茧,起码卖2000多元,今年最少还能喂3季。”年过50、右臂截肢的低保对象韦光群指着等候出售的装茧背篼告诉记者,“要不是政府的帮助,像我这种身患残疾的人哪能挣到这么多钱。

2014年,地处边远、条件恶劣的贫困村——新安村迎来了一位漂亮干练的第一书记,她是定点帮扶单位富顺县农牧局精心选派的畜牧研究生李春枚。

起初,经过2个多月的走访调研,李春枚向局党委递交一份报告:该村交通、水利等基础条件十分落后,农业生产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绝大多数劳力外出,也是典型的老人儿童留守村;全村总人口3043人,系统入统贫困人口560人占18%;该村产业以水稻、玉米为主,基本能保障粮食自足;全村无稳定经济型产业收入,但有存活较好的“四边桑”300余亩,全村原养蚕户达90%以上,由于技术停留在70年代,蚕茧质量差价格低无利可图,现养殖很少……

随后,局里研究决定,李春枚主体负责脱贫攻坚常务工作,另选派蚕桑中心主任、农技师朱德高驻村专职发展栽桑养蚕,把蚕桑产业作为该村精准脱贫突破口和持续增收奔小康抓手,全力实施产业扶贫。

我原来住的(房子)都没得,更没法养蚕,前年农业局的领导叫我养蚕,还送来桑苗,又帮我嫁接;去年,他们还帮我修了蚕棚,准备了养蚕的设施。”该村1组贫困户范善从扬了扬手里的钞票说,“我这季喂了1张(蚕种),收茧子39·6公斤,卖了1744元。桑树施了肥长得好得很,今年起码还要喂4张,明年一季能喂2张,穷日子终于到头了!”

2016年底,全村300余亩“四边桑”实施了规范的肥水管理和复壮修整,稳定养蚕用种量达400余张;新增“四边桑”200余亩,发展成片桑园500余亩,有效治理撂荒地约300亩;引进国内名优桑种强桑、871ⅹ872、7532等进行对比示范和品种改良,预计2017年新增养蚕用种150张;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和自动上簇养殖模式,让农户实现省力、省心、增效养蚕;大力推广筒易蚕棚和地面养蚕,使农村闲置房屋得到有效利用,促进产业发展;示范推广旋转方格簇具运用,进一步提高蚕丝质量,增加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品牌建设打好基础。

我这季共育小蚕73张收入4380元,养蚕3张收入7015元,全年能养15张,共育300多张,能收入50000元以上;朱主任叫我示范旋转方格簇上蚕,现在看茧子质量明显好,收茧子的每公斤高4元,多卖的钱完全够养蚕的肥料、蚕种和共育费,效益提高差不多10%。”王多和是该村养蚕大户,承包地除少部分种水稻外全部栽桑,2019年可全面进入高产期,光养蚕就能实现人均增收10000元以上。

蚕桑产业不需要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肥、水、地要求低,还可以当年栽种当年见效,粗放管理也能30年持续增收,只要生产管理达到常规要求,大面积每亩纯收入起码在3000元以上,如果把蚕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实施标准化生产,每亩纯利润可达5000元以上。”说起蚕桑话题,朱德高滔滔不绝,“新安村已决定今年再发展300亩成片桑园,到2020年,全村盛产桑树面积可达1300亩。下一步工作重点提升群众肥水管理水平和高标准上簇结茧技术,努力实现全村年养蚕种4000张以上,产值70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