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下足绣花功夫推进“插花”扶贫
2014年,富顺县认定贫困村34个,全县贫困户19041户55322人,呈“插花式”分布。为此,该县充分研判扶贫形势,大胆创新丘陵地区插花式扶贫机制模式,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2016年,该县完成10050名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17个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6.7%降至1.7%。
创新帮扶机制
确保推进实效
建立“54321”扶贫资金整合机制。按照每年上级涉农专项资金不少于50%、结转结余资金不少于40%、预备金不少于30%、新增财力不少于20%、土地收益不少于10%的标准投入脱贫攻坚,每年整合资金不低于2.5亿元。
建立“54321”结对帮扶机制。建立正县级干部帮扶5户、副县级干部帮扶4户、正科级干部帮扶3户、副科级干部帮扶2户、一般干部帮扶1户,确保贫困户帮扶全覆盖。
建立“161”推进保障机制。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一个统筹协调办公室,6个重点工程推进组,1个监督检查组,分别由县委常委任主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副组长),统筹协调六大重点工程建设的推进督查工作。
建立第一书记选派机制。在全省率先推行优秀年青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2017年又选派了342名到非贫困村和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强化了村级扶贫干部的政治意识、业务素质和发展观念。
强化供给侧结构调整
发展扶贫产业
该县将脱贫攻坚和农业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本地优势产业资源,以狮市镇马安村为核心,启动了10万亩苗仙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将品牌引进、品牌创建和重点企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发展扶贫产业。引进全球最大浓缩果汁生产商——陕西海升集团总投资2.1亿元(先期8000万元)发展3000亩现代标准化柑橘产业;引进希望集团德康公司按欧盟标准建设年出栏4000头的养猪场;引进丽江召瀚公司与县世臻公司合作总投资1.5亿元建设百年贡醋产业园320亩,发展莲藕种植1000亩打造观光农业。园区对376名贫困人员进行了安置,其中,将218名聚集在产业链上,86名聚集在就业链上,72名聚集在社区服务链上,有效保障了贫困户持续增收。
该县以生态绿色、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选择名优柑橘、特色水产、林下种养等特色产业进行指导培育,整合项目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在贫困村投资创业。截至目前,全县3553户贫困户以多种形式参与特色产业经营3.2万亩,生猪标准化养殖达20000头规模,家庭养殖畜禽12万只(头)以上;在34个贫困村建立了扶贫主导产业1-4个,实现了贫困户发展有路子、增收有保障。
建设四好新村
推进全面小康
该县以四好村建设为契机,创新“产、村、镇”融合发展思路,统筹发展扶贫产业,推进产、村高度融合,力求贫困户产业集聚全覆盖,70%以上贫困人口依托主导产业增收致富。
实施易地搬迁、新村建设、危房改造三大项目,确保贫困户住上好房子。实施“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健身广场、水电气通讯三大项目,大力实施乡村道路建设,以群众的超常获得感体现公共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城市繁荣和现代文明。
开办农民夜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就业创业辅导、乡风文明倡导三大培训,推进环境卫生治理、河库塘清水行动、植树造林三大行动,引导贫困人口靠志气、技能脱贫,以创收能力整体提升和环境面貌全面改善促使好习惯、好风气的不断形成。优越的人居环境、完善的生活服务和稳定的收入保障,使贫困户在四好新村里搬得进、住得稳。
依托扶贫协会
积极开展社会帮扶
该县组织相关企业推动白鹅、黑山羊、无花果、油茶等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县级35个、乡镇108个理事会成员企业广泛开展“百家理事双带活动”,推行“大老板帮村、中老板帮组、小老板帮户”的企业家分级帮扶机制,确保一个贫困村至少有一户重点企业帮扶。设立1000万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引导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
近年来,该县参与社会扶贫人员达4000余人,募集各类善款逾3亿元,帮扶贫困户11329户32464人,累计脱贫1064户3216人。
该县扶贫协会全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积极营造脱贫攻坚社会氛围,为持续开展扶贫工作、助力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张真德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陈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