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我们寄予厚望——我校第三批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进展报告暨年度考核会述评

28.05.2014  17:19

  5月23日上午,我校第三批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进展报告暨年度考核会在第一办公区六楼会议室举行。学校16支科研创新团队的负责人报告了他们的工作状况并回答考评专家们提出的问题。场面精彩纷呈,值得细细回味。

  科研团队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科研成果的获得,更体现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整体作用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支撑学校发展的脊梁,同时也是改变科研人员“孤军奋战”的较好方式。

  从各项指标考察,毫不夸张地说,我校的科研创新团队是学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但是,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科研创新团队发挥了团队的应有作用吗?笔者发现了他们的努力探索。

  一个成绩斐然的团队的成功“秘笈”及其它

  团队名称:“应用非线性分析创新团队”,成员12名,博士毕业成员12人,教授7人,副教授5人。

  年度成绩单:本年度团队成员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校“251”人才工程一层次,2人入选三层次,3名教师晋升为副教授,1人被评选为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主持《数学史》本科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2014年新获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团队在研国家级项目7项,部省级项目8项,国家973子项目1项,总经费380  万元(纵向);团队主要成员本年度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SCI二区论文7篇;本年度团队成员外出学术交流30余次,校外专家来团队交流20余次,其中张健教授应邀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偏微分方程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分会主席;成员李晓光、陈光淦、甘在会、刘浏、蒋毅等分别在国外知名数学研究机构访问3—6个月,并作学术报告;正筹备2014年7月举办非线性偏微分国际学术会议及第12届研究生暑期讲习班;张健教授的数学论文SCI总引用已超过600次,SCI他引超过400次,这在数学领域是少有的成就。

  成功“秘笈”是:具有高水准的、有活力的研究领域;团队核心成员“周二讨论班制”;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

  当然,与其说这是他们成功的“秘笈”,不如说他们是与国际先进学术团队的运作方式接轨。

  在某些方面值得并提的是:在学术讨论方面,“小尺度物质的磁学和光学特性”科研创新团队的小组活动是每周一次,全体活动1-2个月一次;“人生美学”科研创新团队召开的几次学术讨论会都开过了正点的吃饭时间,大家还在为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多元文化与教育和谐”科研创新团队长期以来与澳大利亚、捷克、加拿大等国家的知名大学保持了学术上的相互深入交往。

  学术贵在交流,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国内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汇集他人甚至人类的集体智慧,才可能使我们更聪明、更有力量;学术的价值不在于小范围内的孤芳自赏,只有开眼看世界,把自己的东西融入世界(乃至历史)的学术范围看才有意义。

  站在大地上的科研

  不容置疑,我国是科研的后起之国,学科知识的普及以及随之而继的大量的学科基础研究是必要的,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人们不禁要问:“国家和社会对科研投入那么大,到底我们的科研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呢?”不用说,我们是很惭愧的。   

  可喜的是,我们有部分团队紧紧抓住国家和时代的需要搞科研,并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年轻的朱杰教授领衔的“火灾防治技术及安全工程应用”科研创新团队本年度承担有“高速旅客(轻轨)列车消防安全防护系统及应急预案研究”、“不同矿井巷道的火灾风险评价研究”等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煤矿安监局等科研项目共计16项。

  “土壤污染原位修复与绿色食品药品开发”科研创新团队的赵仕林教授深入新疆的库尔勒、江苏省的南京市、我省的雅安市、眉山市等地,或合作科研,或技术推广,获得了企业的认可。

  “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创新团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意识到地理学科的最佳出路——解决国家突飞猛进发展中的土地管理问题。而今,他们不仅仅在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名声显赫,每年都获得大量横向项目(本年度获得25项,经费近400万元),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逐渐在技术发展、理论研究方面也进入良性循环:本年度获得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发表权威A、B、EI、CSSCI和核心论文20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项。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抓住机遇,在本年度申报成功四川省高校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为学校在四川省高校中占领了一块学术高地。

  站在大地上的科研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这类地方高校未来生存的王道。如果没有这种敏锐意识,成天沉迷于追赶全国的乃至世界的著名大学,要我们的大部分教师“克隆”我们过去的“成功”的专业成长道路,不面对自身实力和社会的、迫切的现实需要去搞科研,我们就完全可能被抛弃社会的角隅。

  平心而论,这不是一个完整的述评。科研团队建设对我校来说是必由之路,但又是一个新的事物。我们习惯了个体的自由科研及其管理和评价,如何按照科研团队本来之义来搞好建设,需要我们积极地学习先进经验并探索新的团队合作模式。更为主要的是,如果我们不把个人的名利看得太重,团队建设的环境不是更友好吗?,凝聚力不是更大吗?

  感谢那些为我校科研团队建设作出贡献的人们,他们让我们寄与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