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的巷子,青青的砖

22.08.2014  13:58

  外地朋友来成都,宽窄巷子是绕不开的一处景点。就像绕不开杜甫草堂、武侯祠、都江堰。

  朋友一路感叹民俗民居,感叹宽门飞檐,感叹小吃,感叹成都慢生活……我在后面慢慢跟着,过于熟悉,不会再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鲜风景。又一次来,明里因为是东道主,暗里还是有一些不变的小喜欢。比如说青砖。在城里能看到青砖的地方不多了。在这里,可以好好看一看。以前只认定旧青砖好看,其实,新青砖也好看。

  青砖的色泽及质地都让人感觉踏实,有包容,能经风雨,可以高贵成就皇家宫殿,也可以平常砌成百姓灶台。秦砖汉瓦,砖在中文里,不仅是一种建筑材料,青砖的美也不仅仅在于它的色泽与材质,还有另外的东西。

  作为建筑材料的青砖,其实与各色材料搭配都相宜。

  就拿这两条巷子来说吧。青砖之上,有宅子镶不锈钢的门牌,有宅子镶木质门牌,还有的镶彩色马赛克组成的小图案,都那么好看。青砖如此包容,不愠不火,张扬的在它面前收敛,朴实的在它面前天真,新鲜的在它面前纯粹,老旧的在它面前温润。青砖墙配明黄的黄格窗,娇媚;配乌红的窗棂,大气;配暗蓝的窗套,贞静;还有白色的,暗绿的,朱红的窗格,与青砖相配不起丝毫冲突,反而调和出各种味道。当然,青砖最好的搭配还是木。有同样的素朴与洁净,都来自于土地,它们的交融不动声色,却相互提气,彼此映照,一片安详。

  旧青砖的沧桑中有含而不露,隐而不发的笃定。而一方新青砖,总让我想到年轻的书生,比如年轻的苏东坡,年轻的陈子昂,还有年轻的李清照,他们身上都有一种青砖的气质——昂扬、挺拔又文质彬彬,青涩中有奔腾之气,奔腾中又内敛深沉。

  即使再青涩的砖也是经过煅烧而来,高温之下又突然遭遇凉水兜头,大热大冷之后而不崩溃,自然是有内功在身,所以即使它外表新鲜内里却已是沧海桑田。

  巷子改造前,我多次因事从同仁街口一路上行,与旧巷里的生活打过照面。街道逼仄,两旁房屋低矮简陋,有住家,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各式小店,高大的银杏或者梧桐时不时霸住只容一人通过的人行道;被阳光风雨侵蚀不见本色的木板门半敞,黑瓦上丛丛青草在风中摇摆,一簇簇的红白蔷薇从低矮的青砖墙内翻滚而下,要流泻到街面上来。窄窄的门洞里,狗吠猫跳,佝偻的白发老太教训着孙子,声音时有时无,在阳光下散漫,不一会儿就消失了。

  而今的宽窄巷子里也有人家。高门高墙,飞檐峭壁,门旁钉一块牌子:私人宅院 非请勿入。游客走到此处,在这八个字前驻足,沉默半晌说:真好啊。

  好的意思是居然可以住在这么美的宅院里。想象里面是雕花门窗,亭台楼阁,墙角大缸内荷花正开,金鱼戏水,女主人旗袍裹身团扇在手,八仙桌前喝一杯盖碗茶,纤手执管拟一份明晚请客的菜单,叫私厨老张早早准备……

  仿佛住在似画的地方就应该过着如画的生活。

  好的意思还有,现在这宅子多值钱啊。有一对小情侣,站在这样的宅子前计算,卖了它,可以买好多套公寓,又可买多大的别墅。算到最后两人相视大笑。笑过,又手牵手朝前走了。

  住在里面的人,究竟怎么度光阴怎么过日子,外面的人不会知道,里面的人也不愿人知道。

  院门多半是紧闭,偶尔有一条小缝,也不可能去窥视人家的生活。清风雅静,无人一般。但也偶然见到一个瘦高的中年男子,黑衣宽裤,提了一兜青菜,推门进去,随手将门轻轻闭了,再无声息。

  能在热闹里过清静日子,真好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