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家庭农场单个近千亩 农委称太大了偏离方向

01.06.2014  09:16

房山试点家庭农场之一范学连家的麦地部分小麦已经变成黄色摄影/本报记者郝羿

北京“家庭农场”试点悄然进行 规模多大合适仍无标准

家庭农场单个近千亩 农委称太大了

北京市农委副主任李海平日前表示,本市正在研究制定“家庭农场”政策,并已经在房山区进行试点。房山区2013年已经选定了琉璃河镇立教村、白庄村、常舍村、务滋村的五个农户,作为家庭农场试点。这5个试点农户基本都是区里的种粮大户,耕种面积多为300亩以上,有的甚至达到800亩。

针对房山试点农场个别可达到近千亩的规模,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这样的农场自身发展虽然不错,但规模有些大了。

家庭农场的规模到底多大合适?北青报记者查询各种相关文件发现,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适度规模”,但针对怎样才算是“适度规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

关于家庭农场的定义,农业部曾发文表示,家庭农场经营者主要是农民或其他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主要依靠家庭成员而不是依靠雇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家庭农场专门从事农业,主要进行种养业专业化生产,家庭农场经营规模适度,种养规模与家庭成员的劳动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相适应。

房山区设定的家庭农场试点界定标准是,家庭农场经营者应具有试点乡镇农村户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即除季节性雇工外,常年雇工数量不超过家庭务农人员数量,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农业年度净收入占家庭农场总收益的80%以上。土地经营面积达到100亩以上。而家庭农场的上限是多少,则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房山区今年并没有新增试点,而目前也暂时没有新增试点的通知,但他们也考虑过扩大试点数量和范围的可能。房山区农科所工作人员表示,现在的政策都是试点和探索,什么模式最适合北京目前还没有定论,将来怎么普惠也都需要探索。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市农委副主任李海平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房山区正在试点家庭农场,但他此前多次表示目前北京的家庭农场规模划分还没有标准,仍在调研之中。市农委相关产业处室负责人则明确表示,房山区的部分试点并不能作为市级家庭农场的量化标准。

除了房山,各区县都在自主自愿的前提下积极试点培育家庭农场,市里也鼓励先行先试,但市农委表示,这些区县级的家庭农场样本虽然自身发展规模不错,但目前还不能代表市级标杆。

对话

如果只种粮食 家庭农场竞争力不高

对话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副院长郑风田

北青报:家庭农场的政策设计初衷是什么?

郑风田:主要是想解决谁种地、如何种好地,通过政策设计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保证粮食安全也是其中的一个目标,现在离开农村的农民多了,那么通过政策,让留下来的农民扩大种植规模,进行规模化经营。

北青报:目前对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也提出“适度”来界定,这出于何种考虑?

郑风田:考虑了很多因素,不同的地方可能标准不一样,比如东北,相对来说土地很多,可能规模就可以大一些,种几百亩都不算多,而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地方,没有太多地,因此不可能有很大规模。地太大的话可能耕种上顾不过来,而地太小的话,那也谈不上规模化经营,北京设定的100亩下限结合了本地的农田和农民劳动力情况。

北青报:如何看待这一政策的前景?

郑风田:如果只种粮食的话,北京的竞争力不算高,因为北京非农就业机会多,不太赚钱可能留不住人。

政策设计是要让农民享受优惠,但目前关于家庭农场其实还没有统一标准,只有范围的这种界定,所以先让各地探索,如果差不多了,未来可能会通过更加详细而具体的政策来扶持。

调查

800亩年收入20多万元 农户称收入未明显提高

范学连家门口的墙上,挂着一块房山区农委2013年9月颁发给他的“房山区家庭农场No.001”的牌子,从院子门口走出来,几十米外就是他的一片几百亩的小麦地,在四周绿树的映衬下,很多绿色的小麦已经变成了黄色,风一吹过,形成一片麦浪。

2013年,房山区在琉璃河镇挑选了五户农民,作为家庭农场的试点。在这之前,范学连耕种着村子里的800亩土地,这都是村里农民由于种种原因流转到村委会的土地,村委会再让想耕种的农户按照市场方式公开竞拍,他这些地都是竞拍得来。

范学连耕种着800亩土地,远远超过100亩的下限,这在多位种粮大户中也算多的了,他具有本村户籍,和老伴儿以及女儿和女婿四个人都在家以务农为生。房山区农委工作人员表示,在家庭劳动力的界定上非常严格,“几个人以务农为生就是几个劳动力,比如有的家庭成员在外打工或上学,都不能算”。范学连除了播种等农忙时节会一天雇佣三五个短工外,常年基本没有雇工的情况,因为雇工会加大成本,“现在一天100元,按小时算就是一小时25元,但就是这样价位的雇工都难找了”。他认为的适度经营规模就是家里人不需要雇佣太多工人就能完成的耕种面积,而去年他们耕种的800亩土地带来的20多万元农业收入,也几乎是他们年收入的全部。

被选为试点后,范学连的农垦生活在土地经营模式上没什么太大变化,但政策的倾斜和补助会多一些,房山区农科所工作人员表示,除了在科技务农方面会被优先考虑,还有望在生产经营方面得到一些经济补贴,比如他现在打农药也可以享受减免费用等优惠。

家庭农场的新提法,没有给范学连的收入方面带来明显变化,他们四个人去年的总收入为20多万元,“和上一年基本持平”,房山区农委工作人员表示,不能仅从收入上衡量家庭农场。范学连也认为家庭农场总的来说是好事儿,有助于抵抗外来资本,同时有助于保证粮食产量。因为家庭农场限定经营者须具备本村户籍,这样可以让有些外地的有钱人不能来争夺村里的土地资源,“比如承包一亩地地租1200元,如果城里的有钱人愿意出2000元,人家出得起,肯定能把地竞拍走”,另外,目前家庭农场要求种植粮食,这样将会保证粮食的产量。

这些政策倾斜,让部分农户对低调运行的试点充满羡慕,农科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联系的区里50多个种粮大户,基本都表示过想被选为家庭农场的意愿,他们中有的符合家庭农场的标准和要求,只是没被挑选上,而另外一些农户,本身并不符合家庭农场要求,但也询问过能否放宽家庭农场的准入标准,从而也跻身试点范围享受政策优惠。

聚焦

家庭农场只能种粮食 农民收入如何提高?

在房山区的试点实践中,对于家庭农场,政策有倾斜和照顾,比如在科技务农方面会被优先考虑,打农药也可以享受减免费用等优惠,还有望在生产经营方面得到一些经济补贴。

这些政策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来说有帮助,但暂时还没有大幅度提高。政策红利还没有在收入层面得到明显释放,而如果收入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政策对于更多人的吸引力可能会被削弱。

对此,房山区农委也在掌握情况后进行研究,目前的试点政策要求家庭农场只能用来种粮食,而不能种植蔬菜、瓜果、草坪等附加值较高的作物,他们正在探讨扩大种植范围的可能性,房山区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可以从种植粮食扩展到养殖、菜园、采摘园,以及跟旅游相结合的家庭民俗观光旅游等多维度、附加值高的发展方向,可以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增强这一模式的吸引力,但这又可能影响粮食种植面积,所以还在探讨。

土地租金一路上涨 家庭农场可持续吗?

在范学连的理解中,家庭农场试点进行时也确实没有承诺过能让他收入提高多少数额,他理解的新政优点是让他免于和可能的外来投资者竞争。家庭农场的模式,给了他保护,但这几年土地租金一路上涨,从几年前的每亩五六百元,涨至每亩1200元,这样的价格让范学连有些吃力,按照目前的地租和投入成本,他个人一年收入也就5万多,如果地租再上涨,他的净收入还会下降,如果遇到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收成不好,甚至还有可能亏本。

为了应对,他可能会减少耕种规模,这样一来,维护粮食安全和粮农经济利益就受到挑战,一方面是进不来的外来资本,一方面是符合条件却资金吃力的本地农民,房山区农科所一位研究人员也表示,“过几年,村里如果没人种得起,又不让外边资本进来,不能让地荒着吧,能不能加大补贴,比如一亩地补贴多少钱的地租费等,保证能让它可持续?

官方说法

部分“家庭农场”偏离方向

家庭农场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北京市农委新闻发言人李海平近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目前北京的家庭农场规模划分还没有标准,仍在调研之中。此外,北京市农业局副局长马荣才去年底也曾撰文指出,我国对家庭农场认识不足,各地对家庭农场认定条件存在很大争议。

据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各地扶持发展家庭农场以来,本市部分区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培育试点,促进了家庭农场的发展。但是,家庭农场属于新生事物,当前多数农户对创办家庭农场的条件要求了解不深,社会各界对家庭农场的概念特征认识不一,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也还不完善,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一些不规范、不合规的行为。

比如一些农场常年雇工的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自称“家庭农场”;以“家庭农场”的名义经营观光休闲、认领菜地等“开心农场”;甚至个别经营者打着“家庭农场”的旗号违规建设销售“大棚房”等等。这些做法或与中央关于家庭农场的定位不符,或违反国家关于设施农用地管理的有关规定,偏离了家庭农场的发展方向,也阻碍了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