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美了腰包鼓了百姓笑了

13.05.2015  12:45

——平昌得胜镇“产村相融”推进扶贫攻坚纪实

赵陈 实习生 杨佳

  野花灼灼,粉蝶嬉戏,宽阔整洁的水泥路连接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巴山新居”,组成了一副和谐生动的乡村画卷。记者近日来到平昌县得胜镇马灵村了解到,近年来,平昌县坚持以“巴山新居”建设作为突破口实施扶贫攻坚,按照“产村相融、产业先行”的要求,走出了一条扶贫致富新路子。

安居:规划到户打造美丽新家

  马灵村位于得胜场镇西南方,全村有农户550户,精准扶贫帮扶户33户,随着“巴山新居”工程推动,实现“巴山新居”新建26户,危旧房改造11户。

  在马灵村这些具有川东北特色的农家“小别墅”村子中,李仁聪家的房子,算是最特别的一座。

  李仁聪今年66岁,自他记事起,便生活在在自家这座青瓦房里。桐油漆的木门,精致的木雕花窗,坚实的柏木大柱子,曾经他家的房屋在村里也算得上是一座“豪宅”。七十多年过去了,屋年久失修,柱子倒塌,房檩断裂,加之李大爷的子女均外出务工,只有李大爷和妻子王宗玉留守老屋,生活极不方便。下雨时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干旱时井水枯竭,老两口就必须跑到两里外的刘家沟挑水吃。三年前,李大爷患上了骨头坏死,行动不便,挑水的重任就落在了62岁的妻子王宗玉身上。

  2013年8月,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推动下,他家老屋实施改造,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旧屋换新颜。“房子整修得很漂亮,保持了老屋的样貌,屋里贴了地板,装上了自来水,现在我们再也不愁挑水吃了。”2013年底,李大爷自家又添置了太阳能热水器,“现在我们真的享福了!”他笑着说。

  德胜镇党委书记曾志伟介绍,得胜镇“巴山新居”建设覆盖全镇3线(得双线、得太线、得花线)5小片,预计到2020年可全面完成任务。截止2014年底,全镇建成中心村1个、聚居点4个、“巴山新居”234户,1200户危房得到改善,收益4000余人。

乐业:产村相融为农增收助力

  农户生活稳定,实现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要径。据了解,为了助农增收,得胜镇实行产业链接到户,项目带动到户,产村相融为农民增收助力。

  近几年来,得胜镇通过培育畜禽、蔬菜、茶果、水产四大特色产业,以龙头带动做大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农村脱贫致富。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投入新村建设,全镇整合项目资金8100万元,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在外务工能人返乡创业,以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带动产业发展。

  2012年,马灵村村民苟大军以每亩土地400元的租金从村民手上流转土地800亩,于2013年5月成立“平昌县大军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起茶产业。据他介绍,茶园每天工人有40-50人,工资60元一天。“现在土地撂荒现象很严重,将土地流转过来,既发挥了土地价值,又能带动老百姓一起致富。”苟大军说。

  截至目前,通过“龙头企业+园区+农户”,该镇与广东温氏集团对接26户贫困户,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

  “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脱贫致富。”曾志伟说。

  据了解,2014年得胜镇全镇通过“巴山新居”建设脱贫32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