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900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人到哪里找

28.08.2014  08:42

     

本报制图/卢浩

        新建制鞋产业园,四川人口第一大县安岳有机会有难题 8月19日,资阳市安岳县依旧闷热,但于再春的丝绸厂却很“”——偌大厂房里,近一半缫丝机闲置。“说是人口大县,最缺的还是人。”这位帛秦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感叹,目前工人约有80人,而用工缺口还有80人。

        彭潇逸厂里每位工人看管的细纱机数量,已从4台变成5台。“每个月都有几十人的缺口,好像永远补不齐。”这位汇聚源投资有限公司的人事负责人感叹。

        招工难,是当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共同感受。记者调查发现,安岳现有轻纺类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存在用工缺口。

        目前,一个制鞋产业园正在安岳兴建,计划在8年内引入超过200家规模化制鞋企业及700家鞋材配套企业。身为全省户籍人口第一大县(省统计局2013年数据),新增900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胃口”能填饱吗?

        □本报记者 熊筱伟李淼

        现在已缺工30万人的园区上哪招人

        技术含量低,单位产值占用的劳动力资源较多,缺工——在安岳县经信局副局长廖锦国看来,这是当地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共同特点。

        记者近日深入当地8家轻纺类企业调查,茂淇杰服装等3家企业停工,云华纺织等5家企业都存在常态化用工缺口。“很显然,安岳并不能给(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打包票’。”廖锦国坦言。

        去年9月,四川渝成制鞋产业园在当地动工。其建设、运营方四川渝成制鞋产业园投资有限公司招商部负责人黄亚丽介绍,项目将承接成渝制鞋产业转移,一期已签约企业逾100家,8年后三期全部建成,将解决30万人就业。

        去年,该县转移和输出农民工50.3万人,在省内就业劳动力总数也才21.28万人。

        “纺织和制鞋,都是轻纺类劳动密集型企业,它们又去哪儿招人呢?”彭潇逸想不通。

        “魅力”不够县域劳动密集型企业难招工

        在安岳,劳动力供给不是问题。根据该县就业局统计,去年该县转移、输出农民工中,约10万人进厂务工,主要去上海、深圳和浙江沿海各市。

        “周边的乐至等都是人口大县,也是我们潜在的劳动力来源。”该县经信局企业股股长袁德良说,考虑劳动力增长因素,招30万人回乡就业,并非不可能。

        在县域就业有6.28万人,有近2万人进了县内工厂。5家轻纺类企业用工需求总数,仅约2000人。

        显然,问题出在劳动密集型企业身上。

        收入低,是这类企业招工的第一个“软肋”。于再春坦言,若按一天8小时、一周6天上班,一线工平均计件收入仅约2000元,较安岳龙台发展区(即该县产业园)平均收入低200到400元,“利薄,工资开高了成本遭不住。

        更高收入,只能来源于加班。云华纺织、汇聚源投资都执行“两班倒”——一天工作12个小时,“除了中午休息1个小时,其他时间基本上都站起。”彭潇逸说。

        “待遇相对低、工作强度大,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绕不开的问题。”袁德良认为,这也是目前县内轻纺类企业用工难的主要原因。

        发展制鞋产业安岳有自身优势

        2012年四季度,该县经信局就承接制鞋产业,曾进行数次调研,最终促成项目落地。当记者说起新产业该如何确保用工时,廖锦国不愿多言。但他强调,“纺织企业是自发形成,而制鞋则是政府布局。

        这中间有何差别?在制鞋产业园相关负责人黄亚丽看来,是如何看待安岳县劳动力优势的问题——前者只看到当地人多,而后者则细分出所需劳工群,分析其供给情况,“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由于地理、历史原因,当地外出务工人员中,大量从事制鞋行业。目前仅成都、重庆两地,安岳籍制鞋工就有约7万人。而成渝两地都提出,将把制鞋产业转移迁出。距两市不远的安岳,自然成为本地人的第一选择。

        除潜在劳动力外,黄亚丽认为,安岳发展制鞋业的另一优势,在于可以大量聘用中老年人。黄亚丽介绍,绝大部分企业,将使用流水线而非手工生产,单个工序简单,“目前回乡的中老年人,就业相对困难,但在制鞋行业却是生力军。

        目前留在安岳县内的劳动力约33.4万人,主要务农、打短工。该县就业局副局长康钦祥估计,其年龄多在45岁以上,“进厂总体上还是比种地挣钱。

        记者随机电话采访了和园区签约的3家制鞋企业:好丽多、美丽点、超艺鞋材。其负责人均表示不担心用工问题。“从长期来看,劳动密集型企业要避免用工难,根本还是提高待遇和工作条件。”康钦祥说,政府将督促企业依法为农民工购买保险、改善环境。

        [ 专家点评 ] 发展产业 人口大县要先自我“摸底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正模

        安岳县的选择背后,是我省多数人口大县都面临的产业发展机遇——伴随经济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但就在这一承接转移过程中,不少县也存在盲目性:一味引入劳动密集型企业,使很多企业到当地开了工,才知道招不到人。在劳动力大量输出的前提下,“人口大县”名头显然并不可恃。

        制定产业发展总体性规划时,地方政府应将其劳动力资源禀赋——年龄构成、外出务工薪资水平、所属行业等摸清,以此作为能否承接、承接哪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依据。而像安岳县,选择承接本籍劳动力就业集中的相关产业,是一条可供推广的捷径。

        [ 对话县长 ]

        劳动力回流速度将逐年增长

        记者:对未来县域内劳动力供给情况,您的判断是什么?

        安岳县县长邹明勇:安岳县劳动力回流速度,将逐年增长。为此,我县将继续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对安岳这个不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的人口大县来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劳动力仍是发展的最大红利。

        记者:您如何看待现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缺工问题?

        邹明勇:我对劳动力供给的判断前提,是建立在安岳能迅速弥补招商引资、公共服务等方面短板之上的。显然,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这一目标,这也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原标题: 引入900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人到哪里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