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监管4656家农资商店 绵阳如何破监管难题?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祖明远)3月23日上午,适逢赶场,三台县刘营镇几家农资商店都挤满了顾客。刘孝聪经营的商店,面积只有20多平方米,但在小春备耕季节,每天都能卖出近千元。
像刘孝聪这样的农资经营户,绵阳共有4656家,而农业综合执法人员总计只有53人。在3-5月的小春农资销售旺季,要如何确保农资产品安全?带着这个问题,近日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和农资批发市场。
机动+常驻
每天抽查一个乡镇
3月24日,记者见到绵阳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胡明兴时,他正准备下乡进行抽查。“人手太少,全支队50多人都要上阵。”胡明兴说,每到小春备耕季节,执法支队的工作人员要分为4个督察组,分片驻扎在各个区市县。当天胡明兴就带着第三督察组到三台县,至少待上3天。
4656家农资商店中,至少有一半散落在各个乡镇,监管起来难度较大。在胡明兴看来,最有效的就是“机动+常驻”:机动是由市县两级农业综合执法人员组成的督察组,随机挑选某乡镇进行抽查;常驻是动员乡镇涉农干部,在平时对市场进行观察,及时向督察组汇报情况。
“前些年假农资要多一些,近几年打击得比较厉害,市场情况已经好多了。”胡明兴说,但仍不能掉以轻心,每个督察组在每个抽查的乡镇都要待上一整天,抽查范围涉及种子、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等。
近几年,大的农资公司越来越重视基层销售点。记者在刘营镇转了一圈,就看到四、五家农资商店。当地镇干部介绍,因为铺货渠道畅通,市场上正规农资产品比较齐全。“这几家店都干了好几年,我们平时也经常盯到,质量一般都没问题。”
集中+评分
店门口“晒”诚信分数
绵阳市区科学城大桥旁原本集聚着80多家农资商店,自2013年绵阳农资批发市场一期在城郊龙门镇建成后,大部分商店已搬到批发市场。
目前,批发市场迁入近300家农资商店,出货量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商店集中,为我们检查和管理提供了方便。”涪城区农业局副局长张华斌说,为就近接受举报投诉,在小春备耕期间,涪城区农业局和工商局都在批发市场内设立临时办公室。
眼下农资批发市场还在探索质量追溯制度,对市场内农资生产企业、个体经营户全部建立农资销售台账,实行质量追溯管理。同时,还要设立诚信评分系统,“一旦核实不诚信的行为,将扣除相应分数,这个评分也将悬挂在商户门口。”市场负责人宋彬说。
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大部分入驻商户的支持。“诚信度高,生意自然好。”绵阳市欣鑫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冉强说。
3月18日,绵阳首届农资交易展示会在批发市场启幕,3天内共有省内外近200家商家参展,成交金额达5000万元。记者当天遇到德阳农民罗德初,他早上8点从德阳旌阳区八佛村赶车来逛会,购买了近600元的水稻、玉米种子。“第一价格实惠,第二对产品质量比较放心。”罗德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