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持续夯实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12.04.2016  20:00

  近年来,宣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中央、省、市的部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理念,探索出了独具盆周山区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与2016年中央1号文件“整合完善建设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监管考核、统一上图入库,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引领和要求高度契合,持续夯实了现代农业基础,助推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全县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

  一、坚持统一规划,强化项目整合重规模

  2014年,宣汉县县委政府在明月乡农建综合示范区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一盘棋”战略,破解了“各自为政、碎片分布、效益低下”的规划难题。201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紧紧围绕全县“一轴、两园、五片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布局,将农业综合开发、省级高标准农田、千亿增粮工程和“金土地”等各涉农项目集中整合、捆绑使用,形成了“多个龙头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整合机制,先后整合各涉农项目48个(2.3亿元),在天生、七里、柏树等地建成了“一轴七园”产村融合发展示范片1.5万亩,为发展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坚持统一标准,强化技术规范重创新

  2012年,派出农业技术专家到日本专项学习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借鉴和消化,结合宣汉地处盆周山区地形地貌实际,不断创新探索、总结完善。2013年,研制出独有的砼(砌)渠模式,既美观又牢固,而且安装方便,使建设成本每米降低了12元,连续三年建设节约资金达100万元。同时,加强对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的学习、深化领会,通过再创新、再提升,在胡家镇大规模实施了“土质埂+地梁+二马蹬”的田埂制作模式3万亩,进一步组装集成了宣汉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破解了山区高投入、高成本、低效益的建设模式,被省厅誉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宣汉模式”,为全省树立了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样板和标杆。

  三、坚持统一监管,强化体制机制重质量

  为努力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建立了县委、政府统筹,各部门协同配合,项目村社和技术部门双重监管机制。一是建立了任务推进机制。去年上半年,宣汉建立完善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明确各级政府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责任主体,相关部门为建设单元,农业部门负责牵头归总,形成了责任、任务明确的推进机制。二是完善了质量监管机制。首先,成立了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深入项目区,突击抽查等手段实施质量监管;其次,政府加大了督查力度,实行每月一督查、半年一通报,使全县建设进度和质量年年得到省市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和表扬;第三,每个工程段都要聘请群众代表作为质量监督员,进行基本培训后,参与工程施工现场监管;第四,各部门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项目“预决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全力保障工作刚性执行;三是创新了长效管护机制。通过实施“六权同确”颁证,将农业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路网、渠网、水网”转化为村组集体资产或农民专合社生产经营性资本,使农民群众成为直接受益主体、经营主体和管理主体,实现承包经营与设施管护有机结合。

  四、坚持统一认定,强化上图入库重利用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到农业、国土、农发、发改、水利、以工代赈等部门,建设质量、标准和规范差异明显。去年底,县农业局按照省市主管部门的要求,依据省、市高标准农田验收认定办法,牵头制定了《宣汉县高标准验收认定实施方案》,对各部门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完成了数据台账建立,规范了建设标准,力求建后统一上图入库,并纳入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截至目前,全县共认定高标准农田10.4万亩。高标准农田已经成为集粮油高产创建核心区、机艺融合建设展示区、适度规模经营示范区“三区合一”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