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团审议:高举旗帜 信心满怀踏上新征程

27.05.2017  19:29

5月24日上午9时,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成都隆重开幕。本报记者 李向雨 摄

   高举旗帜 信心满怀踏上新征程

  ——聚焦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团审议

   成都代表团

  代表们一致认为,十届省委报告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一个站高谋远、总揽全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报告,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拼搏实干取得的巨大成就,以高超执政智慧,推动治蜀兴川开辟新境界,以专注发展的战略定力,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以念兹在兹的真挚情怀,推动民生改善特别是脱贫攻坚实现新跃升,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收获了治蜀兴川一系列实践成果、思想成果和制度成果,巨大成绩振奋人心、令人鼓舞。报告科学描绘了四川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一个愿景、两个跨越、三大发展战略”的总体谋划,是全省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共同目标。报告确定的各项任务举措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强,“川味”十足,是全省人民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宣言书、动员令和进军号。报告提出“强化首位城市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支持成都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等重大要求,充分体现了省委对成都工作的厚望期许和关心支持,为成都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代表们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带头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成都要在深入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上作好示范表率,全面增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支撑,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要在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上贡献成都力量,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助推全省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支持兄弟市(州)同步奔康;要在发挥“首位城市”作用上彰显站位境界,积极带动五大经济区合作发展,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充分发挥改革创新引领作用;要在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上体现更大担当,着力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执政骨干队伍,加快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持续用力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贡献成都力量。

   自贡代表团

  代表们一致认为,面对多重特殊矛盾和重大考验,十届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党员干部群众,以超凡的气魄、超凡的智慧、超凡的毅力,干成了一批关乎全局和长远的大事,取得了极不平凡的发展成就。十届省委报告很深透、理性、精准、务实,通篇彰显着省委强烈的历史担当、长远的战略考量和真挚的为民情怀,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引领四川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代表们有四个感受特别深:一是政治上的坚定笃行,引领正确航向;二是战略上的远见卓识,开辟全新境界;三是为民上的质朴情怀,成就小康梦想;四是风气上的激浊扬清,打造绿水青山。

  代表们纷纷表示,一定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这次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以这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推动老工业城市在转型升级的征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着力抓好几项重点工作:一是着力示范区建设,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一方面推动“优二”与“兴三”双突破,二方面强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引擎,三方面扩大“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开放。最终,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二是着力品质功能,提升城市能级水平。建设川滇渝黔重要的交通枢纽,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和新区建设,突破性推动釜溪河综合治理。重在城市修复和提升城市能级上下功夫。三是对接全面小康,走出插花式扶贫新路子。提升工作标准。坚持对接小康标准,两步并作一步走,前两年集中攻坚,解决脱贫问题。坚持统筹城乡,坚持脱贫攻坚与区域发展、幸福美丽新村、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相统筹。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四是坚持严管厚爱,以良好政治生态激发干事创业。一是“”字当头,坚持刚性执纪,尤其是要全覆盖开展巡察工作。二是“”字着力。坚持惩防衔接、标本兼治。三是“”字托底。以实绩论英雄,注重在项目工作、脱贫攻坚、招商引资“三个一线”中培养选拔干部;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深化德能勤绩廉反向测评、干部能上能下机制;进一步细化实化容错纠错办法,让干部敢闯、敢干、敢担当。

攀枝花代表团

  代表们一致认为,十届省委报告举旗站位高,通篇贯穿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体现了省委鲜明的政治立场。工作总结实,凝练成就经验特别到位,充分体现了省委一贯的务实作风。形势研判准,分析机遇挑战特别透彻,充分体现了省委高超的把控能力。目标确立明,安排今后工作特别科学,充分体现了省委专注发展定力。关切回应多,改善民生举措特别全面,充分体现了省委深厚的为民情怀,为全省各族人民指明了实现“两个跨越”宏伟目标的前进方向,铺就了通往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康庄大道,让全省上下充满必胜信心和磅礴力量,是一个立意高远、求真务实、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的好报告,必将引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阔步前进。

  代表们纷纷表示,将把贯彻和落实党代会精神与做好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为决胜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而努力贡献攀枝花力量。要以建设中国钒钛之都为统揽,强化创新驱动,突出项目支撑,培育龙头企业,狠抓园区建设,全力抓好工业升级。要以建设中国阳光花城为统揽,加快花城新区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力抓好城乡统筹。要以建设中国康养胜地为统揽,夯实康养物产基础,筑牢康养服务支撑,提高康养发展层次,全力抓好结构优化。要以建设四川南向门户为统揽,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狠抓交通物流建设,全力抓好改革开放。要以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统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持续深化环境整治,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全力抓好环境生态。要以筑牢区域社会事业发展高地为统揽,切实抓好就业创业,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健全社会保障,积极创新社会治理,全力抓好民生改善。要以实现全域同步小康为统揽,抓实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发展、教育文化治贫、医疗卫生救助、社会保障兜底、生态扶贫搬迁、脱贫机制完善,全力抓好脱贫攻坚。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统揽,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泸州代表团

  代表们一致认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奋进、拼搏实干,取得了经济大发展、民生大发展、党建大提升的辉煌成就,为开创四川发展新局面积累了实践成果、思想成果和制度成果。十届省委报告主题鲜明、目标宏伟、措施有力,通篇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体现了省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责任担当,必将激励全省干部群众奋发有为,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代表们纷纷表示,泸州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好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认真落实省委治蜀兴川方略,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攻坚克难抓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扎扎实实抓法治,抓住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推进成渝城市群发展、建设自贸试验区等重大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要全力推进产业发展突破,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进项目投资突破,突出“四个一批”、强化重点带动;全力推进城镇建设突破,建强中心城区、统筹城乡发展;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突破,敢于啃硬骨头、增强发展的活力动力;全力推进县域经济突破,做强支撑、夯实基础、竞相发展;全力推进精准脱贫突破,聚焦目标任务、强化工作举措。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良好环境。要狠抓全面从严治党,从思想政治建设、班子队伍建设、正风肃纪等方面强化措施,着力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纪律保障。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团结拼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的奋斗目标,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贡献泸州力量。

德阳代表团

  代表们一致认为,十届省委报告是一篇高举旗帜、维护核心、看齐追随的政治宣言,确定主题、总结成绩、分析形势、谋划未来,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揽,充分体现了省委政治站位高、“四个意识”牢的政治定力和政治自觉。报告是一份砥砺奋进、拼搏实干的优异答卷,用11个方面的可喜变化、5场硬仗、6个认识,回顾了治蜀兴川五年实践的丰硕成果。报告是一个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行动纲领,“一个愿景、两个跨越、三大发展战略”,绘就了建设锦绣四川的宏伟蓝图,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学习宣传贯彻党代会精神,德阳将做到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成德同城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六个毫不动摇”,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代表们纷纷表示,报告高举旗帜、维护核心、凝聚共识、催人奋进,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实践性。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是我们肩负的重大政治任务,要重点抓好4件大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跨越,加快建设世界智造之都;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历史文化高度、鲜明时代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推进成德同城发展,携手建设成德协同创新带、城市连绵带、高端产业带,加快建设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北部新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生态田园典范城市。

  代表们表示,报告彰显了省委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的信心和决心,将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会后,我们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好党代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推动党代会精神在德阳尽快落地生根。要突出抓好成德同城化,加快建设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北部新城,推动形成以成都主城区为核心、南有天府新区、北有德阳新城的“一核两中心”格局;要突出抓好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加快建设德阳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让德阳智造引领全国、走向世界;要突出抓好脱贫攻坚“头等大事”,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绵阳代表团

  代表们一致认为,十届省委报告主题鲜明,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符合国内外发展形势和四川发展阶段的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了人民心声,顺应了群众意愿,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展望未来,蓝图催人奋进,未来五年的战略谋划,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统一、一致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统一,是指导未来五年全省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推进四川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行动宣言书。过去五年,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推动整体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办成了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难事,更加坚定了我们推动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的信心决心。报告提炼的经验启示弥足珍贵,是难得的实践成果、思想成果、制度成果,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发展。展望未来五年,省委勇担历史使命,描绘了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美好愿景,确定了“两个跨越”的奋斗目标,标定了治蜀兴川的发展路径和七大主攻方向,必将指引我们在新征程中不断夺取新胜利。

  代表们表示,报告中多次提到绵阳,是省委对绵阳的殷切希望。一定要贯彻落实好党代会精神,把绵阳工作做得更好,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作出绵阳贡献。要高举旗帜、昂扬奋进,努力推动经济总量冲刺2000亿大关,各项工作争创全省一流,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在这过程中,要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开展集中发展区建设攻坚行动,加快项目引进和产业培育,形成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劲势头;要突出军民融合,扎实抓好全创试验,大力培育五大体系,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先行市、军民融合示范市;要加强投资促进,围绕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推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推动长虹、九洲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要强化科技人才培养,创新服务方式,促进科技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抓好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落实,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抓好脱贫攻坚“头等大事”,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广元代表团

  代表们一致认为,过去五年是四川极不平凡的五年,面临自然灾害多发、宏观经济形势严峻、脱贫攻坚具有特殊性艰巨性、政治生态重塑任务艰巨等多重困难叠加的情况,省委带领全省人民保持定力、砥砺奋进,迎接挑战、拼搏奋斗,全省经济规模做大、质量提升,对外开放、改革创新成绩斐然,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应对自然灾害组织有力、成效突出,藏区彝区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良好政治生态总体形成,各项事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十届省委报告是一个高举旗帜、维护核心、凝聚共识、加快发展、蓝图宏伟、催人奋进、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高水平报告:一是总结工作实事求是,五年成就振奋人心,5场硬仗事关全局,经验启示弥足珍贵。二是宏伟蓝图站高谋远、催人奋进,“一个愿景、两个跨越、三大发展战略”总体谋划,体现了省委坚定的政治定力、专注的发展定力、开阔的战略视野和炽热的为民情怀。三是任务部署实在具体,符合时代要求和四川实际,顺应了全省人民的新期待。广元将满怀激情、勇于担当、服务大局,认真落实省委治蜀兴川宏伟方略,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奋力实现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的跨越。

  代表们纷纷表示,展望未来,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报告中对川东北经济区和川陕革命老区的建设作出了具体安排,增添了广元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未来五年,广元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大力实施大开放大合作战略、大保护大转型战略、大统筹大联动战略。今后五年,要担当实现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的历史使命,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构建总量做大、结构趋优、创新增强、质量向好的经济发展新格局;要实现贫困县区、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让区域、城乡发展更加协调;要实现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加快确立,建成连接西南西北、通江达海的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建成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清洁能源利用基地、商贸物流基地;要实现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法治意识、文明素养明显提高,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利用,文化创造力影响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