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2016年投入近5亿 实现群众真脱贫
记者 张玉伟
2016年,朝天区“十三五”脱贫攻坚战打响首个“年度战役”,并实现“首战告捷”。
“财政投入力度加大了,优惠政策更精准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改变了,生活质量、精神面貌实现了质的飞跃。”在采访中,记者听到该区各级党员干部、群众表达最多的感受。同时,记录下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
4.97:累计整合各类专项扶贫项目资金4.97亿元,其中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35亿元。
3976:加强与国机集团、省委编办、铁投集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省、市帮扶单位对接联系,积极争取各类资金3976万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50余个。
2509.8:积极主动衔接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民间组织、商界成功人士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共收到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赠现金、物资2509.8万元。
100%:硬化通村通组道路255公里,贫困村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通组公路硬化率达86%。
8830:修建供水工程666处,切实解决了8830名贫困人口安全饮水困难。
1642:探索出“菜单式选择、差异化补助”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安居扶贫234”模式,通过提高人均、户均补助标准的方式,为贫困群众减轻经济压力,全面完成了553户易地扶贫搬迁和1089户危房改造。
0:提高贫困群众就医报账比例,实现区内住院个人医疗费用“零支付”;全面落实贫困人口“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代缴。
10.3%: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10.3%,较2015年增长近900元。
6333:经省脱贫攻坚验收组实地核查和第三方评估,初步认定朝天区27个贫困村1897户6333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数据总是缺少温情,但采访过程中的一张张笑脸,传递出2016年朝天区精准脱贫的巨大成效。
1月16日的曾家山,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着山川、树木、土地,农家屋顶上的缕缕青烟轻盈地飘向天空,而后慢慢消散。
记者来到两河口乡黄柏村采访,已60多岁的建卡贫困户何经义和老伴正在火炉旁安详的坐着,火炉上的锅里一个劲儿冒着热气,整个烤火房里充满了干菜炖腊肉的特有香味。
“往年房子大洞小眼的,冬天里,前头烤的非烫背后冻得冰凉。想也想不到,政府能给我们这些贫困户投入这么多钱,让我两个老汉也能享这么大的福。”何经义告诉记者,由于他和老伴都有严重哮喘、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日子一直过得很穷苦。说起一年的变化,他笑眯了眼。
2016年,政府把他纳入危旧房改造。他利用1.5万补助资金,把房子进行了彻底的改造,终于住进了既暖和又安全的房子;利用发放4000元产业发展资金,种植辣椒、甘蓝,还养了猪、土鸡,纯收入5000多元,加上养老保险、低保等转移性收入,老两口的生活质量实现了大跨越。
“现在政策好呀!我们贫困户在区里的医院住院,都不掏一分钱。从古至今,也没得这么好的政策!”在与何经义谈话中,老伴不时帮着补充几句,更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黄柏村支部书记谢定友告诉记者,2016年,各级党委政府、帮扶部门加大对该村的投入,村里的变化至少前进了十年。据统计,2016年,黄柏村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硬化农村道路10.3公里,修建水窖6口、铺设水管2.4万余米,改善农村电网19.8公里,架设宽带网线3公里,全面解决黄柏村群众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通讯难、住房难;改善村级活动阵地250平米,建文化室、卫生室100平米,贫困村活动阵地得到全面改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栽植蔬菜、银杏,养殖土鸡、生猪等产业,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不断增强。
黄柏村只是朝天区2016年脱贫贫困村中的一个缩影。采访中,麻柳乡天星洞村、汪家乡水观村、李家乡民主村……每到一处,只要谈及2016年的变化,人们都会滔滔不绝的向记者讲述一年来的精彩故事。“投入大、变化大”是每位受访群众最真切的感受。
2016年,该区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强化政府责任,社会协同发力,坚持大整合、大投入的思路,按照“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理念,自加压力、提高标准,有效统筹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围绕“缺啥补啥”制定“需求清单”,资金投入实现从过去“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到“对照标准、按需筹钱、按需实施”的大转变。一个个贫困村、一家家贫困户,各类扶持资金的精准注入,实现了贫困村、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