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直接融资需求量渐增

15.01.2015  03:34
核心提示:  1月12日,《经济日报》记者从中国农业银行独家获悉,该行2014年主承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262只,金额达2791.4亿元。  

 

  1月12日,《经济日报》记者从中国农业银行独家获悉,该行2014年主承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262只,金额达2791.4亿元。

  同时,中国工商银行也对记者表示,2014年该行为233户发债企业募集了近1万亿元资金,其中由工行主承销的各类债券共398只,金额达4700亿元。

  中国建设银行则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信息称,近10年已累计承销债券金额1.9万亿元。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加快、金融改革深入,实体经济对债券融资这一直接融资渠道的需求快速增长。

  顺应金融脱媒的趋势,银行业发力债券承销业务,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也增加自身中间业务收入,促进经营结构转型。

  银行承销债券优势显著

  按照发债程序,企业首先需选择主承销商作为财务顾问中介机构,接受其调查并共同确定发行方案。因此,主承销商是连接债券发行人与投资人的桥梁。

  银行发力债券承销业务具有先天优势。从业务资格看,目前5大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2家银行具有A类主承销商资格。这意味着上述机构均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业务。同时,江苏银行、天津银行、徽商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4家机构具备B类主承销商资格,可在其注册地所在的省、直辖市范围内开展业务。

  资金托管则是银行发力债券承销业务的另一优势,也是一大动力。“企业发债后需要银行做资金托管,一般都是主承销银行在做,这给银行带来很大一部分存款。”华夏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说,在此基础上,银行还可以挖掘该企业的综合金融需求,为拓展中间收入提供便利。

  多因素致债券融资受宠

  对于企业,相比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渠道,债券这一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有何优势?业内人士表示,融资成本相对低、发行期限多样、改善资本结构等都是企业倾向于选择债务融资的因素。

  从2014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新发债的券种结构看,短期融资券(含超短期融资券)发行2.15万亿元,同比增长35.64%。此外,企业债券发行0.7万亿元,同比增长46.5%;中期票据发行0.95万亿元,同比增长40.98%;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发行1.02万亿元,同比增长80.22%。

  “监管层对业绩优良、信誉好的大型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一年期以内的短期融资券持鼓励态度,一般情况下短融的利率水平低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华夏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说,企业做短筹的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支付给投资者的利息,二是中介机构费用,如承销费、评级费、会计师审计费等,承销费通常是发行规模的0.3%—2%。

  此外,上述人士介绍,与银行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相比,短融的筹资数额更大。“短融的单次申请额度最多可以达到企业净资产的40%,因此也更加适用于集团型企业。”

  相较于短融,中期票据用于满足企业的中长期融资需求,期限通常为3至5年。工商银行投行部人士表示,与银行贷款相比,企业通过中票募集的资金使用较为自由,如可用于改善公司资金来源、调整公司负债结构,甚至用于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只要在发行文件中公开相关信息,予以说明即可。”

  债市交易活跃度待提升

  虽然具备上述诸多优势,但目前债券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和流动性仍有待提升。

  从各债种的交易市场看,短融、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的发行交易场所均为银行间市场,企业债可在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流通,公司债则完全在证券交易所市场流通。

  “在银行间市场,最大的难点在于找投资者,有时候甚至是主承销银行自己买债券。”一位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透露,进一步拓宽合格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户、丰富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是趋势。

  去年11月,央行金融市场司通知明确“四类非法人投资者”可向央行上海总部办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立账户,在银行间市场进行投资交易,具体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信托产品、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产品等。

  除了国内机构,逐步放开境外投资者入市限制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安排是对外开放境内债券市场。目前,境外投资者进入的速度与市场实际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招商证券债券销售部一位高级经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