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的成都吹响“宜业”的号角
贾宜超
被誉为“胶囊列车”的超级高铁,能够模仿太阳光的智能落地灯、能根据光线控制百叶窗开关的控制器、拥有3D立体180摄像头的虚拟现实相机Lucid VR……6月24日至26日,一大批代表国际创新创业新技术、新潮流的高新技术产品亮相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院士及世界知名科学家、全球知名企业、欧洲创新机构代表等等重量级嘉宾纷纷云集成都。一直以“宜居”著称的成都又一次吸引了世界各地年轻人的目光,不过吸引大家的不是美食和安逸的生活,而是创新创业的“号角”。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气候宜居、景色宜人、美食怡情,一系列的特点构建了这座城市安逸闲适的生活气息。不过安逸也是把双刃剑,过去有句老话就叫“老不出蜀,少不入川”,前半句指的是成都这个地方气候好、环境好,特别适合生活和养老;后半句就是说成都生活太安逸了,会消磨年轻人的斗志,不适合年轻人奋斗。
让“老不出蜀”刻入人心,“少不入川”成为过去,在这方面成都可谓做到了极致。在双创浪潮中,成都一面大打“宜居”牌,另一面大力吹响了“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城市品牌形象号角。此次创交会的举办,就是成都借助媒体聚焦,使成都声音传遍全球,强化“成都创业、创业都成”形象的生动展示。
能将“老不出蜀”的宜居形象深入人心,可见成都也是极能推介和宣传自己优势。但想要改变“少不入川”的印象,单靠宣传和推介,那就远远不够了。所以在这方面成都是有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的。
2015年,成都市启动实施了“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今年,又推出了“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成都的措施是有针对性的,比如针对“有钱的人没点子,有点子的人没钱”这类情况,成都就搭建了“菁蓉汇”平台,以更好地把“有钱人的口袋”和“有想法的脑袋”结合起来。
为了鼓励带动“双创”,成都制定了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新十条”、“人才新政十条”在内的7大类48项政策,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科技成果“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管理新模式,明确职务发明收益70%归发明人所有;设立了20亿的人才专项资金,单笔最高综合资助可达1个亿。
成都还打造了双创引领区、双创集聚区、双创特色区三类载体。明确了激活资源、集聚要素、强化保障、营造环境四项主要任务。通过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快把成都建设成为“创业之城、圆梦之都”。
措施得力,效果便显著。一组数字最能印证成都这些举措的效果:2015年成都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4.9万户,其中包括1.1万户科技型企业;新增注册资本超过6500亿元,同比增长103%;新增企业数和注册资本数均位居中西部首位。还有创交会、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等等创业大会、大赛纷纷结缘成都,谁能说这些和成都正在形成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没有关系呢?
创交会是国内外首次举办的创新创业全球品牌盛会。从创交会在成都的举办,不难看出,曾经“少不入川”的成都,已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的一面旗帜。“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城市品牌形象正在不断向外延伸。
责任编辑:郑玮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