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首次参加民运会苗族手毽竞赛项目 获团体第二名

06.11.2014  22:21

   四川在线宜宾频道消息(记者 邹霞) 6日,四川省第十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苗族手毽团体决赛在分赛场宜宾市珙县体育中心精彩开比。宜宾、攀枝花、绵阳、甘孜、阿坝、凉山进入决赛,最终阿坝夺得团体第一名,宜宾获团体第二名,攀枝花获团体第三名。据悉,这是苗族手毽项目首次进入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也是首个只经过两次表演项目就成为竞技项目的比赛项目。而这次在分会场比赛也是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设立分会场。

  据苗族手毽项目裁判长武正林介绍,苗族手毽团体赛分为男单、女单、男双、女双、混合五轮比赛,每轮1分,先获得3分的团体获胜。其中每一轮比赛为3局,实行3局2胜制。值得注意的是,在打球过程中,运动员可以用身体部位拍打手毽3次,但是不可连续用手拍打2次,且过网的时候必须用手。

  在本次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宜宾代表团运动员王川江告诉记者,自己对今天的表现不算很满意,失误较多,但是也存在基本功不够扎实的问题。而对手阿坝代表团表现很稳定,基本功练得很扎实,并且在进攻方面很强。这个比赛的关键在于既要攻,又要调,让对手自己的掌控之中。自己由于是第一次参加手毽项目,且训练时间很短,只在比赛前训练了半个月,准备很仓促。所以在以后的比赛中一定要充分准备,勤加练习,练好基本功。

  据了解,王川江今年17岁,现为四川旅游学院在校大学生,本次参赛也是专门回到宜宾代表家乡参加比赛。宜宾市代表团苗族手毽教练何保勇表示,宜宾代表团在本次比赛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发扬了团队精神。而王川江在准备如此仓促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错。王川江在比赛中主要是以巧致胜,在接下来的苗族手毽男单较为有优势。

  据记者了解,川南苗族手毽起源于唐宋时期,是川南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川南苗族民间广泛流行的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据传,它是苗族人在播种水稻时,受扔、接秧苗的启发,逐步总结、提炼出来的。

  苗家姑娘和小伙子们用精选的玉米壳扎制成印状毽托,外以绣花布和花边包裹装饰,在毽柄上分向插上三根鸡翅毛,便制作成精美的手毽。

  逢年过节或农闲时,苗族青年男女常以打手毽为乐,但仅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和社交方式,没有比赛性质。打手毽活动方便简单,在院坝、草坪或室内都可以进行,两个人用手做“毽拍”,互相对打,不分输赢,尽量不让毽子落地。有时打上几十、甚至几百个回合都不落地。人多时便轮换进行,毽子落地,就交给另两个人打。对打二人之间既无隔网,也无场线标志,还可以边活动边对话,甚至可以互相对歌。往往一个手毽就让大家跳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不但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是进行社交、加强沟通、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苗族人不断地对手毽活动进行革新改造。在珙县乃至川南苗区,手毽活动已逐步发展成一项竞技体育,他们在比赛中,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比赛方法和规则,并到了广泛的认同。在竞技花样上,逐步发展出“杀球”、“拦网”、“手身并用”、“手足并用”等技法,不仅具有观赏性,而且更具竞技性质与健身功能。

  苗族手毽比赛场地为长方形,长900厘米,宽450厘米(不包括四周边线宽度)中央网高为200厘米。(所有线宽为40毫米,一律划在规定场地面积以内)比赛场地,室内、室外均可设置,以室内为佳。地平必须是平整的水泥地板或木制地板。

  此项运动可分为:单项赛:男子单打、女子单打。团体赛:男子双打、女子双打、男女混合双打。

  川南手毽是苗族同胞喜爱的传统娱乐健身活动,也是川南苗族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强身健体,由于民族特色鲜明,受到各界的喜爱。2005年珙县受宜宾市委托,组织苗族手毽表演队,去阿坝州州府马尔康市参加四川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运动员,被评为表演项目一等奖,受到四川省体育局和省民委领导的赞扬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