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燃面“一姐”30年用心卖面当选省劳模

28.04.2015  12:25

   

        图为燃面一姐赵素在工作中

        中新四川网4月28日电(徐伟、雷宪光)一位如花的少女在狭窄、每天程序化劳作的宜宾燃面馆一干就是30年,她把煮面的技术做到了精益求精、改良燃面配方让其味美四方,并帮助1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她的名字叫赵素,是“宜宾燃面”的传承人,被誉为“宜宾燃面一姐”。4月27日,赵素当选四川省劳动模范。

        1985年,21岁的赵素成为了宜宾市翠屏区一家饮食公司的普通员工,到公司下属的宜宾燃面馆工作。初来乍到,赵素对煮燃面一窍不通,在师傅的带领下硬着头皮开始在灶台前打杂、添加佐料、端面洗碗。这种枯燥而乏味的生活曾让她打起了退堂鼓。不过,师傅告诉她:‘做面如做人,马虎不得,各种工序都要承上启下、调和之术要恰到好处、熟能生巧。不然就会把面做砸、味道难吃,容易毁了宜宾燃面的牌子。”

        在师傅的严厉教导和手把手地传帮带下,赵素从最初的胆怯到“麻起胆子学做”再到用心体会各个环节的工艺,一碗碗“宜宾燃面”在她白嫩的小手上诞生。燃面的烹煮中,有一项工序时把捞上锅的燃面甩干水分,这一甩“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赵素回忆说,当初,自己甩面条的时候,甩掉的不是水分,而是面一下子飞了出去了。掌握要领、细细揣摩、认真细致,光一天她就要重复甩面这个动作两三百次,最终水分甩得恰如其分,为下一步调和上佐料奠定了很关键的基础。每天晚上下班的时候,赵素感觉到肩膀酸痛得厉害,举起来都很艰难。休息一晚后,第二天,宜宾燃面灶台旁,那位乖巧的小姑娘仍然利索地工作着。

        赵素在平凡的工作中也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成就。凡是外地人都要到他们的小店里品尝一碗地道的宜宾燃面,留下啧啧称赞。有的外国友人还竖起了大拇指,称赞“中国好味道”。更让她感动的是,宜宾人早上都爱吃燃面,然面馆里每天都打起了拥堂,人们吃了她的燃面才去上班,那种朴实的劳动认可让她最终坚持了下来,没有转行去从事其他工作。

        2009年,赵素所在的公司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一些人觉得卖宜宾燃面利润薄,味道口味改良不成功,纷纷建议把宜宾然面馆的门面出租给其他人做生意,燃面馆关门稀客。已是女汉子的赵素“红了脸”,找到公司领导要承包燃面馆,把“宜宾燃面”这块牌匾保存并发扬光大。

        在翠屏区政府和文化界人士的帮助下,赵素与公司立下军令状:3个月试用期,燃面馆做不起走,她马上辞职走人。

        赵素在熟悉的燃面馆呆坐了整整一下午。“当时,我告诉自己,自己不仅仅只是一个开面馆煮面条的,更是在用心和时间继承和保留着一种地方名小吃,一种民俗文化。

        作为燃面馆的店长,赵素“”出了几把火,硬是扭转了面馆客源减少、味道不佳的状况。她带头上灶台,对员工进行宜宾燃面烹煮的火候、水质、面条选择、起锅时机、甩面、拌料等工序的培训,保质保量、单碗起锅、对水质进行了严格遴选,淘汰了燃煤、换上了天然气,对店招店牌进行了更新设计。她还到翠屏区芽菜厂车间“暗访”,最终遴选出新的芽菜供应商,保证了老坛芽菜的正宗美味,为宜宾燃面的最终味道增色不少。

        作为一辈子给燃面打交道的“美味制造者”,赵素还把宜宾燃面作为一个名牌苦心经营。2009年5月1日,宜宾燃面经过世博会层层筛选,最终在全国各种面类食品中脱颖而出,有幸进入上海世博会,并作为上海市委、市政府宴请客人的名小吃之一。那一天,赵素激动地流泪了,她觉得自己的付出终有回报,坚持,做最好的自己,最好的宜宾燃面。

        2011年6月,宜宾燃面获得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在近几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和在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赵素烹煮的宜宾燃面受到成都市民的一致好评。“味道天成,潜心学艺终成业。”赵素告诉记者,自己的员工都很珍惜和爱护宜宾燃面的声誉,因为,宜宾燃面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味道。在翠屏区总工会的指导下,她定期会召集员工对宜宾燃面的烹煮进行建言,在员工中开展“宜宾燃面金牌大师”劳动竞赛活动。

        “我将为宜宾燃面注册微信公众号,通过新媒宣传宜宾燃面。”赵素笑着告诉记者,自己还将在南京、成都等地开宜宾燃面的分店,让“会燃烧的面”香醉更多的中国人和外国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