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深山走出川南首家“绿色食品”渔产品

20.05.2015  13:12

   四川在线宜宾频道消息(记者 邹霞)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5月19日,四川在线记者走进宜宾市宜宾县高场镇生态养殖库区,据了解,这片占地300亩的生态养殖库区是川南首家、全省第二家获得全国绿色食品认证的水产养殖企业——宜宾群星特种渔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养殖的松普镜鲤、南方鲇、长吻鮠3个水产品均同时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

   深山老林生态库区 跳出“中国好鱼儿

  记者在库区看到,库区不仅地处深山里面,且周围都看不到有人烟居住。群星特种渔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显英向记者介绍,这里属于母猪河流域,左右两岸500米内均无居住人家、工业企业和养殖基地。

  小河中流水既无工业污染,也无生活污染,水源均来自山上流下来的山泉水,有着纯天然的优越性。养殖区内全是活水养殖,一边进水、一边出水,养殖出的活水鱼无论是鱼的肉质还是口感都可以和野生鱼媲美。

  记者在现场看到,500余米的活水养殖场里共有30亩标准条石养鱼池,270多亩生态养殖库区,里面养殖了长江鲟、江团、大口鲢等10余种水产鱼。在沿着河边天然岩洞建成的大鲵养殖池里,28口约200平方米的大鲵养殖池常年阴冷,水质清澈见底,酷暑期进入也要穿件厚衣服才能扛得住低温。

   质量过硬 一举拿下3个“绿色食品”认证

  据宜宾市水产渔政局局长陈永胜介绍,因渔业产品受到水质、空气、环境、喂养的饲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想要成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渔业要申报“绿色食品”比很多行业都难。目前,全省只有一家渔业企业的1个鱼种成功获得了这个认证,像群星渔业这样一举拿下3个“绿色食品”认证的,在川内尚属首家。

  在谈到保证渔产品的质量时,韩显英向记者吐露了自己的辛酸之路。韩显英告诉记者,自己当初选择这片连道路都不通的山林,就是看中了这里的生态无污染,所以在水质、空气、环境等方面都不用过多担心,最难的关口就在鱼饲料。

  为了保证渔产品质量,保证每个环节都能达到最高的标准,韩显英多次赶赴北京,联系到了全国唯一一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鱼饲料生产企业——北京汉业科技有限公司。几经周折,在提前支付了20万元的饲料费用后,群星渔业才终于签订到了原料供应订单,让该企业专门为其生产饲料。

   深山藏不住好产品 “绿色食品”渐渐走出大山

  韩显英告诉记者,2009年创业以来,自己的产品一直“躲在”深山老林里,再加上平时没做什么宣传,所以“外面”知道的人很少。但是,一旦接触过、品尝过自家鱼的顾客,就一定会成为回头客,而且还会带来更多顾客。

  目前,渔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在宜宾,最远销售到了北京市场。今年4月,合作社的松普镜鲤、南方鲇、长吻鮠3个水产品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成为四川省第二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水产养殖企业,获得认证才不到半个月,已经有好几家企业与其联系希望合作,这让他们很是欣慰。目前,韩显英的群星渔业每年产鱼300吨,共有10个品种,在宜宾市区开有一家直营店,2014年销售量达到200多吨。

  此外,她还带动了涂坝村、大华村、茶林村三个村的村民走上致富道路。“要做就做最好”,对自身的严格要求,让韩显英和她的群星渔业没有获得“短、平、快”的致富之路,但却在宜宾渔业中扎下了深深的根,韩显英希望这颗幼苗能长成参天大树,对得起大自然给予的这片青山绿水。

  据悉,宜宾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共有鱼类150余种,拥有达氏鲟、胭脂鱼等地方特色鱼类,还拥有圆口铜鱼、长薄鳅等37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具有发展特色水产得天独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