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无私保姆:收养两孤女 无畏生活艰

15.03.2016  11:02

吴玉仙忙着为两个孩子做午饭。

吴玉仙夫妇和收养的智障孤女。

“胖妈”,无私大爱。

过去曾有人问过胖妈,为什么自己本已很困难,还要收养孤女?吴玉仙却说,帮助别人,她的内心感到很乐意,很开心。虽然遭遇过种种逆境,吴玉仙认为自己生活过得走,心宽就自然无忧无虑。

对于娇娇,吴玉仙相信,孩子继续努力至少能考上个好大学,不用他们老两口担忧。而当她老了后,她希望璐璐还是能进入福利院生活,有一个长久的归宿。

在宜宾市南岸街道安居里小区,“胖妈”吴玉仙是街坊熟知的好心人。这个看似普通的一家四口中,已68岁的吴玉仙是全家的顶梁柱。除了每日看管小区车棚,照顾患有癌症的老伴儿,她还要照看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孙女。

17年前,吴玉仙因为帮人带孩子,照顾起1岁零5天的娇娇(化名)。不料,娇娇父母相继离世,孩子成为了孤儿,吴玉仙也由此从保姆变成了婆婆。三年后的一次偶然,她又收养了一名12岁的智障女孩璐璐(化名),而这一养就是14年。

对此常人无法企及的善举,吴玉仙却说,帮助别人,她的内心感到很乐意很开心。生活艰难时,心宽就自然无忧无虑。

看车“胖妈”

家中收养了两名孤女

体型偏胖,待人热情、友善,熟悉吴玉仙的人都会亲切地称她为“胖妈”。在宜宾南岸安居里小区后门,吴玉仙和老伴带着两个孙女,住在昏暗、狭小的车棚内,每天看管着53辆电动车。

“时常进出小区,都以为老两口就是两个女孩的爷爷奶奶。”入住小区一两年的住户,路过车棚时,常会看见吴玉仙给孩子们做饭、收拾衣物。可谁也没有想到,两个孩子竟然都是她收养的,并且一养就是十几年,亲如祖孙。

14日上午,记者来到吴玉仙所看管的车棚,年近七旬的她看起来精神抖擞。趁着上班高峰期一过,她扶起患有癌症的老伴向福昌,落座到车棚门口,自己则抓紧这一会儿间隙,急急忙忙去买菜。吴玉仙说,每次都要买两天的菜,一是要赶着回来照顾老伴和智障的孙女璐璐,二是让念高二的娇娇放学回家后能准点吃饭。

“孩子们管向福昌叫外公,管我叫婆婆。”分别将两个女孩从1岁、12岁,抚养到17岁和26岁,吴玉仙或是自己做惯了保姆的缘故,不觉其苦,看着她们长大,反而很欣慰。

托孤保姆

承诺当外孙女一样带

吴玉仙出生在自贡,从小父母相别。跟随外公、外婆长大的她,尝尽了人间苦楚。与向福昌结婚后,她便到了宜宾生活,以帮人带孩子、织毛衣补贴家用。吴玉仙说,向福昌从厂里下岗后蹬三轮度日,她则持续做保姆维持一家人生活。

17年前,吴玉仙女儿的好友刘丽(化名)抱着刚满1岁的娇娇,找到吴玉仙时,她第一次犹豫了。“孩子父母没有结婚,她妈妈又是个孤儿,被江北一个没有生育的家庭收养,怀孕后更是与家人关系紧张。”吴玉仙说,自己本来很为难,但看到母女俩太可怜,就答应帮忙带孩子。那一天,娇娇才1岁零5天。

“娇娇刚生下来不久,她爸爸就在宁夏出车祸死了。后来她妈妈又被查出患有骨髓癌,名下两套房子先后卖了用来治病,也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吴玉仙双眼泛着泪光说,在刘丽弥留之际,自己曾许诺要把娇娇当亲外孙女一样带,抚养她成人。这么多年过去,已满17岁的娇娇已比吴玉仙高出一个头,亭亭玉立的她也早已将吴玉仙当作至亲。

收养智障

又逢老伴病发瘫痪

对于身患智障的璐璐,吴玉仙说,那是14年前收养的。原本照顾璐璐的好心人年老去世了,自己心疼孩子,便将她接到家中抚养。已有3个儿女的吴玉仙不希望给自己孩子增加负担,坚持和老伴齐力抚养娇娇与璐璐。

对于母亲的义举,吴玉仙的儿女们都说,“妈做的事,都好。”

然而,大义之下的生活琐碎,却也颇为折磨人。比如,遇上发病的璐璐摔碗筷、砸东西、骂人,吴玉仙也只能默默地替她收拾,随后再耐心地教她好好听话,别无他法。

即便如此,命运却总是给吴玉仙开玩笑。8年前,老伴向福昌突发脑梗塞,一头倒下,她背着他就往医院跑。所幸抢救及时,向福昌睡了13天后苏醒了过来,却只能瘫痪在床,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如今,老伴可以拄着拐杖慢慢行走了。而再有好心人想接走璐璐,或将其送到福利院时,璐璐也只说,“要跟着婆婆,哪儿也不去。”

知恩图报

女孩要凭本事上重本

吴玉仙在当保姆的日子里,一共带过15个孩子,最大的29岁,已经成家立业。有的管她叫胖妈,有的管她叫奶妈。每年春节,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来拜年,有送水果的,也有送鲜花的。而吴玉仙最心疼的还是娇娇,她做保姆时最后带的一个孩子,如今也成为她最重要的家庭成员。

或是因为娇娇从小失去父母,这让吴玉仙为其倾注了更多。每天晚上,她都要守着孩子下晚自习。向福昌说,一到晚上10点,娇娇如果还没回来,吴玉仙就会不自觉地走出屋外张望。不论孩子看书到多晚,她也都在身边陪伴。

懂事的娇娇把一切都看在眼里,亦将这份感念化为了学习的动力,上学期末,她便考到600多分的好成绩。娇娇表示,自己的目标就是要考上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样一流的重本院校,以此不负婆婆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情。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邓烨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