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研究

18.01.2016  13:19

  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中央、省委、市委分别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构建“绿色宜宾”的战略部署,旅游产业尤其乡村旅游加快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宜宾乡村旅游要得到长足发展,必须按照“三四四”(即三大理念、四大品牌、四大环境)的思路,着力加快宜宾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

  一、坚持“三大理念”,形成发展合力,进一步推进宜宾乡村旅游科学化发展

  (一)坚持规划发展理念。一要加强领导。成立全市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筹划和指导,研究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乡村旅游加快发展。二要做实规划。规划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要根据全市现有乡村旅游资源,结合全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旅游发展总规,制订市、县(区)乡村旅游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保护中有序综合开发利用,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三要突出特色。要引入先进的乡村旅游文化理念和创意,突出不同类型的特色,体现出乡村性、文化性、生态性、体验性,逐步形成“一县(区)一品”、“一镇(乡)一特”、一村(景)一型”的发展格局。

  (二)坚持营销发展理念。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要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主打产品和营销重点之一。一要强化协作。宜宾市旅游外侨局、各县(区)政府要加强乡村旅游目标市场研究分析,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旅游景区,特别是旅行社的促销主体作用,形成宣传推广的合力。二要强化宣传。要科学设计乡村旅游宣传口号和标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宣传,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对接。三要强化策划。宜宾市旅游外侨局、各县(区)旅游部门要根据乡村旅游特色,精心策划和包装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设计编排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编写乡村旅游宣传资料,借助市内外重点新闻媒体、信息网站和重要节庆活动,全方位开展宣传促销,打响乡村旅游品牌。

  (三)强化合作发展理念。打造旅游目的地,必须通过区域合作,全力拓宽旅游客源市场,吸引和招徕更多的游客。一要整合市内市场。要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市内旅游的联合与合作。二要拉动省内消费。要加强与省内特别是与成都、乐山、自贡、泸州等市州的合作,积极规划并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实现旅游资源的互补与共享。三要吸引省外游客。要加强与西部省市的合作与开放,使市内景点与川滇黔渝藏旅游串起来;要加强与东部沿海特别是香港、澳门的旅游合作,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契机,把市场拓展主攻方向瞄准沿海发达地区。

  二、打造“四大品牌”,形成发展引力,进一步创新宜宾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

  (一)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一要深度挖掘“四名”资源。宜宾旅游资源具有名城、名酒、名景、名人的特点,要深度挖掘宜宾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以3000多年的酿酒史、600年老窖史为代表的“名酒”资源;以世界级旅游精品及众多品位极高的景区(点)为代表的“名景”资源;以革命先驱李硕勋、赵一曼以及被誉为“东方康德”的哲学大师唐君毅等为代表的“名人”资源,不断推出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求。二要更加注重旅游文化内涵。要以真武山古庙群、翠屏山哪吒行宫、千佛岩和屏山龙华世界第一立佛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资源及酒文化、僰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突出李庄古镇“中国抗战文化中心”、“土木建筑圣地”的地位,恢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国立剧专、夕佳山川南民居民俗文化。注重保护民族村落、古村古镇,打造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三要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要以大坝高装、珙石雕、珙县山歌、珙县苗族古歌、苗族大唢呐吹奏、苗族刺绣、金江号子、哈号、李庄草龙舞、南溪豆腐干制作工艺、宜宾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宜宾燃面传统技艺、思坡醋传统酿造技艺、叙府龙芽传统制作技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一批既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精神且丰富多彩、品位高雅的旅游产品,在发展旅游中弘扬和传承宜宾市特色文化。

  (二)打造景点特色品牌。乡村旅游景点的策划和设计必须突出不同类型的特色。一要打造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品牌。重点打造以筠连大雪山原始森林,屏山老君山,长宁七洞沟,宜宾县厥溪黄山、越溪河,南溪云台山森林公园,高县胜天红岩山、七仙湖,翠屏区金秋湖、桃花潭,江安南屏山森林公园等为重点的自然生态景观;打造以长宁佛来山、百草园,宜宾县梦缘山谷,珙县戴家村,高县庆岭文武田园,南溪汪家镇特色猕猴桃基地,翠屏区凉姜乡花果采摘基地,屏山锦屏山漫山梨园景观等为重点的乡村田园景观;打造以李庄古镇、夕佳山、横江古镇、王家古镇(王武寨)、南溪古街、真武山古建筑群等为重点的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景观;打造以流杯池丞相祠、石城山古战场、石达开扎寨遗址、陈家洞战场遗址等为重点的军事遗址与古战场景观;打造以李硕勋故居、阳翰笙故居、赵一曼纪念馆、朱德旧居等为重点的名人故居、历史纪念建筑景观。二要打造地方特色节庆活动品牌。打造以苗族花山节、屏山彝族火把节、彝族新年、彝家黑猪刨猪汤节、七仙湖七夕节、吃龙肉、凉姜乡村旅游文化活动节、高店菜花旅游文化节、佛现山栀子花生态旅游节、江南新村红高粱乡村游、胜天李花节、林湖茶花节、锦屏镇梨花节等为重点的民俗节庆活动,为游客提供一种真实的富有知识性和参与性的文化体验空间,以满足中高档游客的需求。三要打造国际乡村旅游品牌。要学习借鉴浙江德清“莫干山”模式,改变单一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精选基础较好的景点景观,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具有宜宾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以点带面,带动全市乡村旅游国际化发展。到2020年,力争新创优秀乡村旅游乡镇10个,新创五星级、四星级农家乐100家,新创全国、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新创全国、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

  (三)打造商品特色品牌。要依托旅游项目,突出地方特色,有步骤、有重点地搞好旅游产品开发。一要培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培育发展一大批旅游产品加工企业,打造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基地,推出一系列创意新颖、做工精美、功能实用、便于携带的精美纪念商品、手工艺品、风味土特产品,以小商品创出大品牌,扶持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对企业在研发、技术支持、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物流等方面进行扶持引导,如五粮液、宜宾芽菜、南溪豆腐干、叙府龙芽等企业。二要鼓励农民参与旅游商品开发生产。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在办好家庭旅馆和提供特色餐饮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如苗族蜡染、苗族刺绣、珙县麦秆画、镂印版画及以竹根雕、竹簧、竹编为代表的竹工艺品。三要积极创建旅游商品品牌。注册宜宾旅游商品商标品牌,保护知识产权,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加强自主品牌深加工农产品和纪念品、工艺品的开发和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四)打造服务特色品牌。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周到细致、个性化服务。一要提升餐饮娱乐服务。要围绕乡村旅游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制订乡村旅游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促进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二要推进信息化服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旅游业是非常适宜网络运作的产业。要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增强查询、预订、结算等功能,加快饭店、旅行社、交通等服务行业的联网运作,运用各种新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三要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旅游信贷业务,并将业务延伸到重点乡村旅游地区,为散客提供安全、便捷、优惠的金融结算服务体系。

  三、优化“四大环境”,形成发展实力,进一步促进宜宾乡村旅游快速化发展

  (一)优化发展环境。一要加强交通建设。要加快过境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体系建设,逐渐形成宜宾至周边省会城市2小时交通圈,川南城市群1.5小时交通圈,县(区)之间1小时交通圈。各县(区)、乡(镇)要结合区域规划,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景点的道路交通建设问题,提高景区乡村公路等级标准,逐步开通乡村旅游景区(点)的旅游直通车或旅游公交,改变可进入度差的瓶颈。二要完善配套设施。规范和完善旅游交通标识、导引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方便游客游览,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和要素,努力提高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三要提升接待能力。围绕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加快建设旅游餐饮、住宿、停车场、公共卫生间、步行道、游客休息座椅、垃圾箱等服务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四要规范竞争秩序。要以乡镇为单位,组建乡村旅游协会,制订《诚信经营公约》,健全行业自律机制,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秩序,确保诚信经营和公平竞争,防止宰客欺客现象发生。

  (二)优化人才环境。人才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因素。由宜宾市旅游外侨局、各县(区)政府牵头,将乡村旅游培训作为重要内容,每年分期分批开展乡村旅游发展专题培训班,帮助从业人员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游客满意度和重游意愿。一要强化管理人才。每年举办2-4期,抓好县(区)分管领导和乡(镇)、村组干部专题培训,提高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指导、管理、服务水平。重点要加强对乡(镇)党政领导发展乡村旅游的培训,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工作联系点,提供专业学习、考察交流机会。二要培养经营人才。每年举办1-2期,加强当地干部和业主对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促销等专业知识培训。重点把涉及乡村旅游、服务礼仪、服务技能、菜品制作等使用技术传授给业主和从业人员,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能力。三要培训实用人才。加强乡村旅游导游、传统技艺和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业务能力强、知识面广、素质高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四要引进专业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在每年事业单位招聘和人才引进中,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旅游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优化资源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必须走可持续的道路。一要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好乡村自然生态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和基础,根据乡村旅游的不同类型,各有侧重地保护好本乡本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二要规划山水田园资源。田园风光是乡村旅游资源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因此,应保留一定数量集中成片的农田,保留一些独特的乡村农耕活动。三要挖掘乡村人文资源。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乡村居民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是乡土生活的重要表现,要切实加以整理、挖掘和保护,不断传承、创新,并加以综合利用。

  (四)优化融资环境。创新投融资体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一要成立乡村旅游发展基金或政府性质的担保机构。引导和鼓励中介组织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各类资金,探索推行动产抵押、权益抵押、林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等担保形式,以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存在的资金支持不足的难题,最大限度地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二要研究出台金融优惠政策。对乡村旅游提供信贷支持和资金支持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为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与信贷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为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提供小额贷款或低息贷款,鼓励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机构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业保险业务,帮助农户和相关组织化解经营风险等。三要加大财政奖励激励力度。市、县(区)财政要对新创优秀乡村旅游乡镇,五星级、四星级农家乐,全国、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别实行一次性奖励,提高争创积极性。四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抓住《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制订实施的契机,认真研究政策,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宣传推广,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规划公益扶贫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整村扶持。力争全市2016年—2020年有15-20个贫困村进入全国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