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三无人员”重获新生淌“感恩之泪”

29.11.2013  17:36

   四川在线宜宾频道消息(王劢 记者 马春莲) 朱兴林,男,53岁,先后四次入狱服刑,累计在监狱改造时间达27年之久,最后一次刑期为16年。

  2013年5月19日,他刑满释放回到宜宾市翠屏区南岸街道中渡口社区,发现房子早已易主,前妻与儿子音信全无,无亲朋可投靠而成为“三无人员”。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迫使茫然而懵懂的他不得不再一次艰难面对重新开始的人生。

   除了选举权,我们之间完全平等。

  朱兴林出狱前,翠屏区司法局已通过“全国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系统”发现了他,将其列入重点安置帮教对象,并与监狱进行了预释放人员工作对接,要求南岸司法所制定方案,妥善处理。

  5月19日,一位热心的“摩的”师傅在免费把他送到区司法局和南岸司法所后悄然离去。此时的朱兴林身上仅有3元钱,他的说法是“吃碗面都不够了”。

  半辈子的监狱生活让朱兴林养成了许多“习惯”。走进司法所的门,他便低着头立正报告,连椅子都不敢坐下。面对司法所长吴开林,他唯唯诺诺,言语顿挫。

  吴所长对他说:“老朱,不要有什么不好意思,我不是监狱管教,现在我们面对面坐在这里,除了没有选举权,你我之间是完全平等的。”这句话使老朱敞开了心扉,让司法所对他的情况作了详细记录。

   找不到地方,今晚就让他住进会议室!

  看到老朱当晚就要没地方住了,吴所长当场交给他300元钱。在向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汇报后,老朱的情况立刻引起了党工委书记赵开华的高度重视,召集分管副主任尹红和社区主任成立帮教小组,会商安置方案。

5月19日,朱兴林的帮教小组正在会商安置方案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住宿问题。当看到社区主任面露难色,想不出适当地点时,赵开华书记丢下了一句话:“找不到地方,今晚就让他住进会议室!”当晚,社区向赵书记电话报告:“能住的地方都找遍了,只有一间堆满清洁用具的屋子可以用”。“你们组织人把屋子马上腾出来,明天我们现场办公”,赵书记说完后就挂断了电话。

   朱大哥”想做回好人

  第二天清早,老朱就在南岸街道办事处见到了等候着他的赵书记。“朱大哥,不要慌,我们马上到社区看看。”赵书记一边走,一边拍着他的肩膀。一声“朱大哥”让老朱的眼泪夺眶而出,“龌龊了半辈子,哪里有过尊重,我想做回好人……

  在中渡口社区,帮教小组现场研究解决具体问题。街道及社区干部集思广益,积极出点子想办法:立即为朱兴林办理临时救济,申请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基本生活来源;在桥南小区协调30平米的临时居住房屋,解决过渡期间住宿问题;申请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改造问题;社区干部捐款1000元,为老朱购置锅碗瓢盆、火炉、棉被和衣裤等生活必需品,确保他在就业前生活无忧。同时,社区帮助他办理了身份证和新入户籍手续。

5月20日,南岸街道党工委书记率队现场办公

  当晚,老朱就在社区热心群众的指导下学起了做饭,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我身无一物的回来,得到的是比亲人还亲的厚待。”朱兴林一脸感激。

   最后的心愿——儿子

  “1997年我入狱时,他才9岁。”谈起儿子,朱兴林脸上写着遗憾,“我从来没有尽到父亲应尽的责任,现在即使他不原谅我,我也认了。”朱兴林说,他最后的心愿是能与儿子见一面,当面向他道个歉,“我希望能用实际行动来弥补以往的遗憾。

  原来,2008年汶川地震中,朱兴林所在的阿坝监狱垮塌,他曾被埋在地下两天。经历过生死的他,对生活更是充满了感激。“我要让自己活着出狱,去见儿子一面”。朱兴林说,这是当时他求生的唯一动力。

   善举,媒体的力量!

  找儿子不容易啊,离散22年的儿子从何寻起?长年服刑的朱兴林没有户口薄,儿子也早已改名换姓。只能发动群众,从找寻老朱模糊的社会关系入手了。

  区司法局组织撰写了《“四进宫”成“三无人员”,“获新生”淌“感恩之泪”》报道稿,在市司法局门户网站和宜宾新闻网发布。南岸街道办事处联系到了华西都市报宜宾城市读本站记者,发布了《男子入狱16年出狱后无家可归,想对儿子当面道歉》通讯稿:“如果您曾是朱兴林的邻居,如果您知道他儿子现在的情况,请您告诉华西城市读本,让我们一起帮助朱兴林实现这个愿望吧!” 圆梦,刑释人员走进中央电视台华西都市报的通讯稿发出后,通过四川在线网络传播,得到全国多个国家级网络媒体的转载。中央电视台也专派记者前往宜宾市翠屏区,全程跟踪报道朱兴林寻找儿子的真实过程。

  幸运降临在老朱身上。通过南岸街道、司法所和老朱本人的积极努力,在无数次寻访后,找到了老朱的前妻。但是,前妻表示过往的酸甜苦辣太多太多,她不愿让老朱打乱一个新家庭的生活,拒绝让儿子见他的父亲…… 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人员、司法助理员主动上门为老朱的前妻做思想工作,开导她相信善缘,勇于面对,并多次组织老朱和她在公共场所见面。最终,她表示接受记者访谈,但儿子能否认这个父亲,还得看儿子的选择。

  7月中旬,司法所长吴开林陪同忐忑不安的老朱飞赴北京,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大门。央视法治频道以“儿子我要找到你”、“儿子请你原谅我”,制作了两期“回归”系列节目,分别于7月26日、8月2日在央视12频道“心理访谈”栏目播出。节目中,主持人邀请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社会评论员和司法所长吴开林,组成观察团,与朱兴林深入沟通,给予他心里辅导和矫正。逐渐,老朱的心态从“要儿子”向“要原谅”悄然转变。

  节目的最后,老朱的儿子和前妻出现在现场。落幕前,老朱幸福得拥抱了离散22年的爱子,在抽搐的盈眶热泪中听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爸爸”。感恩,老朱的幸福生活

  “名人”老朱回到了社区。目前,中渡口社区已经为老朱联系了一份公益性岗位——社区清洁工,他每月能拿到960元工资。“还有点其它补助,我已经很满足了。”现在,朱兴林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了,开始清扫社区的卫生,翠屏区爱心企业通过“社区共住共建”公益活动联系到了老朱,免费为他装修住房,改善他的居住环境。谈到未来的打算,朱兴林说,这么好一份工作,自己一定干好,一直做到实在干不动的时候。

老朱和装修师傅正在粉饰新家

  今后,街道还将为他申请廉租房。短短三个月,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朱兴林完成了从旧恶累累的“三无”刑释人员,走向“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新生命的华丽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