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定制种桃树石漠山变成了生态旅游区
6月15日下午,古蔺县箭竹苗族乡团结村上寨组,苗家风情的建筑隐藏在苍翠之中,随处可见桃林和景点指示牌。村民陶永贵站在桃园门口,向往来的游客吆喝。身后不远,就是他家的农家乐,老伴苏小红正在准备晚上用的蔬菜。
2008年之前,这里还是光秃秃的,全寨1.1平方公里的范围有0.77平方公里已石漠化。每逢下雨,山上流下的是“黄汤汤”。村民开玩笑说,山上草木不生,连老鼠都饿得搬家了。
如今,团结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只有100多人的上寨组为例,每年旅游收入就超过10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成为当地闻名的富裕村。
是什么让这里发生了巨变?
古蔺县林业局局长余泽华说,2008年上寨启动石漠化治理。治理的方式是固垒培土、植树造林等,种的是桃树、核桃树——这都是“量身定制”的。目前全村已治理土地0.58平方公里,而且没有出现治理结果反复。
上寨也走过弯路。
2010年,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结束。第二年春天,余泽华发现,不少村民在树苗下种起了玉米。一期治理工程只考虑了如何留住土,所以大多选择了根系比较发达的松树、椿树等树种。但村民们说,他们要找个“吃饭的活路”。“这么搞下去,之前的治理成果就没了。”余泽华说,种玉米会翻动土层,对于当地的喀斯特地貌而言,一动土就会再次流失。而当地石漠化治理成本约为45万元/平方公里,如果治理成果出现反复,新的投入肯定超过这个数目。因为,多次治理会对土壤结构形成破坏,无形中增加治理难度与治理成本。“喀斯特地貌地区,很容易形成贫穷-粗放垦伐-石漠化-更贫穷的恶性循环。”省林科院林业研究所所长鄢武先介绍。
经过林业部门与当地政府的反复协商,全省第一个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将生态旅游理念融入其中的方案出炉:借鉴山东沂蒙山区石漠化治理的经验,用核桃树、桃树替代之前的树种,发展乡村旅游。
2012年春天,全组1000多亩桃林栽种完毕。2013年春季,当年桃花花期,前来村寨观光的游客超过4万人。陶永贵开了一家农家乐,年底结算,足足挣了12万元,“儿子、媳妇在省城工作一年挣的钱还没我们多。”
点评
上寨之路能走多远还需持续关注
“上寨组是利用治理成果致富的一个典型。”省林业厅造林处副处长郭兴祥说,目前我省73.2万公顷石漠化土地中,绝大多数属于可治理的状态,不过大都位于少数民族聚集区和贫困地区。由于治理成果缺乏相应的管护机制、产出较低,花费巨大人力物力种下的林草植被存在着逆转的危险。
对于上寨的模式,也有不同的声音。鄢武先就表示,治理石漠化最好的方式,是封山育林,缩小人的生产生活范围。在石漠化治理初期建设的生态系统并不稳定,加之石漠化地区本身生态就已经脆弱,经不起自然灾害和人类过度活动。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只有移民。但是,考虑到移民工作的复杂性,可操作性并不强。
作为全省首个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村寨,上寨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但究竟这条路子能走多远,还需持续关注。鄢武先认为,上寨发展旅游产业,必须考虑自身的环境承载能力,控制游客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