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五定五引五助”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记者 李秀东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江县坚持以统筹城乡、扶贫攻坚为统揽,以“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为目标,探索“五定五引五助”建管机制,强力推进以“巴山新居”工程为抓手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目前已建成8个中心村、196个聚居点,改造农村危旧房、土坯房1.9万户,集中连片发展食用菌、茶叶、核桃、生态畜牧、中药材、水产等“4+X”支柱产业100余万亩,近40万人受益。2013年,农业综合产值达31.2万元,同比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80元,同比增长13.7%。
“五定”顺民心,群众说了算
通江县牢牢把握“新村为谁而建”这一核心问题,把群众的需求和意愿放在首位,从规划、建设到管理都坚持群众说了算。一是新村类型群众选定。在编制《县域新村总体规划》时,坚持村村必开群众会,由群众自主决定选择建设类型。二是村庄布局群众商定。规划中充分尊重村民习俗和生产生活习惯,统筹考虑居住功能、生产功能、经营功能,坚持依山就势、聚散适度,突出原生态、展现农家味,新建民居户户拥有小庭院,家家都有小菜园、小果园,配套了红白喜事礼仪堂、农资农具储存室、家畜家禽养殖区、垃圾收储点等设施。三是建设方式群众议定。坚持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由参建农户组建业主委员会,全程负责队伍确定、施工组织、资金管理、质量安全监督和矛盾纠纷调处,建设管理中凡属重大事项都由业主委员会提出方案,经业主大会评议通过才能实施,全县新建民居75%左右实行了统规代建或统规联建。四是价格形成群众审定。建设队伍确定前,由业主委员会选择一批不同户型新居,自购材料,自己施工,建成后根据建设成本提出建议价格,由业主大会审定后,业主委员会按审定价格公开比选确定施工队伍,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害。五是管理办法群众决定。按照“改善生活环境,提升文明素质,建好一个新村,带动一片区域”的思路,坚持村民自治,在新村建设中同步推进新村管理,指导制定完善村规民约,促进邻里纠纷调处、红白喜事服务、环境卫生整治等村内事务制度化、规范化。
"五引"带民富,多方领着干
牢牢把握“农民增收致富”这一中心任务,突出“山”的特色、发挥“绿”的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一是支部引领选路子。着力建设“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村级领导班子,在每个村培养永不走的乡村教师、永不走的乡村医生、永不走的科技带头人、永不走的群众工作队“四支队伍”,全面夯实基层基础。二是龙头引领拓市场。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拓展产品市场,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全县有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716家。三是专合引领增效益。引导农民加入专合组织,实现就地就业增收,降低市场风险。全县现有农民专合组织272个,入社农户达49467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21.74%,入社农户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6546元,比非入社农户高出800余元。四是大户引领建基地。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招商引资、实施回乡创业吸引工程,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家庭林场、家庭鱼场等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县有家庭农场83家、规模以上种养大户1202户,建成300亩以上种植基地93个,牛20头以上、羊100只以上、猪100头以上、家禽1000只以上的养殖基地215个。五是专家引领强科技。落实创新驱动战略,采取“院校+基地”、“科研院所+专业合作社”等模式,开展院(校)地合作,取得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9项,培育农业新品种55个,推广新技术5项。通江银耳搭乘神州八号登上太空,完成育种试验任务。
"五助"聚民力,统筹联动建
整合各种力量,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一是部门帮助。坚持“公路联网、设施联通、产业联片”的思路,新村和产业发展到哪里,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就配套延伸到哪里。2013年完成土地整理20余万亩,建成乡镇联网路51.4公里、产业路113.7公里,兴建各类水利工程845处,改造农村电网200公里。二是金融扶助。驻通金融部门开发了“巴山新居贷”、“产业发展贷”等7个系列金融产品,引进农村产权评估和投融资担保公司各1家。截至目前,累计流转土地11.89万亩,林地43万亩,产权抵押融资贷款近5亿元;发放“巴山新居贷”0.8亿元。三是扶贫救助。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按照“不落下一户一人”的要求,采取专项投入一点、部门整合一点、财政补助一点的办法,在新村建设中选择最好的地段配建农民廉租房,无建房购房能力的贫困户只需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就可以住上新居。四是社会捐助。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工作站的作用,加强与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的联系,坚持每年初召开一次在外创业人士座谈会,每年每个工作站召开一次有县级领导参加的乡友会,大力实施“反哺家乡,回馈故里”爱心工程。五是对口援助。实施新村建设的村都有一名县级领导挂联,1—2个县级部门对口帮扶,每个部门职工对口帮扶3—5户农户,建设任务不完成,帮扶责任不脱钩。市委、市政府积极支持,在大兴乡贾家梁村、民胜镇鹦鸽嘴村各安排一名市级领导驻点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