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官山汉墓挖出西汉织机书简 墓主人或是织坊主

19.12.2013  09:42

出土的织机

   名词解释

   蜀锦

  位居我国四大名锦之首,较之于宋元时期的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和广西壮锦,要早1000多年。著名丝绸考古学家武敏甚至认为,“没有蜀锦,就没有中国的织锦史”。

   综框

  织机的重要部件,由上下横梁和左右侧档连接的带有穿综杆和驱动件的框架。“织机有两个综就可以织平纹,有三个综就可以织斜纹,综越多,能织的纹饰就越复杂。

  成都老官山汉墓的重大考古发现,已成为中国考古界本年度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昨日,考古专家现场查看此次出土的织机,并初步为其“验明正身”:它们是带有提花功能的丁桥织机模型。

  历年来的重要考古发现,一次次地印证着成都的悠久历史。考古专家认为,历史上成都曾有过3次突出的崛起,而汉唐时代,成都就已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会。

   推断:织锦机

   出土织机4~5个综框,具提花功能

  昨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库专家王君平查看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模型。1979年,正是王君平和他的课题组,在成都华阳发现了丁桥织机。

  王君平和考古人员在织机模型上发现了用来悬挂综框的绳索。综框是织机的一个重要部件,是由上下横梁和左右侧档连接的带有穿综杆和驱动件的框架。“织机有两个综就可以织平纹,有三个综就可以织斜纹,综越多,能织的纹饰就越复杂。”王君平介绍,在其中一台织机上,就发现了4~5个综框,“说明这种汉代织机已经具备了提花功能,确系织锦机”。而织机的顶梁很高,也是因为提花的需要。

   推断:丁桥织机鼻祖

   具多综多蹑、一综对应一蹑特点

  王君平推测,老官山汉墓织机模型的原型应该就是文献中的古绫机。“绫机的特点就是多综多蹑和一个综对应一蹑,这两个特点在丁桥织机上得以保留。”结合考古人员提供的影像资料,王君平初步为织机“验明正身”:老官山汉墓模型所表现的织机应就是丁桥织机的鼻祖。

   推断:患“职业病

   髋骨严重变形,纺织女工或患病

  目前,关于老官山汉墓出土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在出土4部织机模型的2号墓中,考古人员曾发现人骨。通过鉴定,墓内人骨鉴定为约50岁的女性。而在这座墓中出土的漆器上,还绘有鸟纹,专家估计应为女性陪葬用品。有专家推测,这名女性很有可能就是2号墓的主人。而其墓中出土的织机和彩绘木俑,还原了一个蜀锦制造工场的场景,表明墓主人或许是一名织坊主。

  不过,考古专家们研究发现,这名女性的髋骨严重变形,或与长期负重有关。而据织造专家介绍,长期从事织造的工人,就可能出现这一状况。或许,织机的女主人,也患有纺织工的“职业病”。

   近年考古证明

   成都是丝绸之路南起点

   生产蜀锦工具出土:

   成都产的蜀锦大量向外输出

  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魏学峰曾撰文指出,成都生产的蜀锦,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大量向外输出,对于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过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著名丝绸考古学家武敏甚至认为,“没有蜀锦,就没有中国的织锦史”。

  “以往,蜀锦在丝绸之路沿途屡屡被发掘出来,这次在成都发掘出用于生产蜀锦的工具,印证了成都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证明其是丝绸之路的南起点。”成都博物院院长、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丝绸之路横贯欧亚大陆,丝绸作为特殊的贸易品,是其最重要的载体。而蜀锦,则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支撑。

  王毅介绍,历史上,蜀锦出川主要有三条线路,可大致分为北线、东线和南线。东线自成都至重庆,顺江而下通往湖北荆州及长江中下游。南线自成都经邛崃至雅安,后分为多条线路,其中包括经攀西前往云南。而北线,则是经广汉、绵阳、广元出川,翻越秦岭通往关中的蜀道。

  其中,北线可能是蜀锦连通丝绸之路最重要的通道。由于秦汉时设“蜀郡工官”专管蜀锦织造,这些由“国有企业”生产的贵重产品,很可能在被运往长安后再进行分配,通过国家贸易行为,被带上丝绸之路。

   考古证明:

   历史三次崛起,汉唐时堪称顶峰

  蜀锦走出成都的同时,也彰显出这座城市在历史上所呈现的开放姿态。以蜀锦为例,现藏于日本的狮子狩猎图文锦即有胡人模样,联璧华文蜀锦的花纹则是源自波斯,唐花文锦则源自呼罗珊(在今伊朗、阿富汗一带)。而在唐代邛窑生产的陶瓷上,就有不少胡人的造型,说明当时成都就与西亚、中亚有着广泛的联系。

  “汉唐时期,成都就是国际化的大都会。”王毅介绍,近年来的种种考古发现证明,历史上,成都曾经历过三次突出的崛起:第一次崛起是在先秦时期,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甚至之前的宝墩文明,都证明成都曾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第二次在汉代,正如2010年天府广场南侧出土的《巍巍大汉》碑中所述“列备五都”,秦灭巴蜀后,将六国的富豪大户迁往蜀地,蜀锦就是突出代表。第三次崛起,则是在唐宋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凿通,唐代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为两个中心,谚语即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王毅说,上述三次崛起中,汉唐时期堪称顶峰。作为在地理位置上最接近政治中心长安的南方城市,成都是南方最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自南宋以后,蜀国的织工曾被迁往临安(杭州),但成都仍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蜀锦与成都

  蜀郡的城与江 以锦命名

  蜀锦位居我国四大名锦之首,有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较之于宋元时期的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和广西壮锦,要早1000多年。王君平认为,此次老官山汉墓出土的4部织机模型,再次印证了这一事实。“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大将司马错伐蜀,结束了古蜀国开明王朝的统治,以成都为郡址建立蜀郡,当时蜀郡生产的织锦已享有盛名,被人们称誉为蜀锦。”而在弗著在《蜀锦谱》中称:“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以锦官,江名以濯锦。

  诸葛亮鼓励民众生产蜀锦

  诸葛亮在军令中强调“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印证蜀锦成为蜀汉政权经济和军事活动的支柱产业。文献记载,诸葛亮的居家之地(史称葛陌,今双流华阳)种桑八百株,鼓励民众植桑养蚕,发展蜀锦生产。

  丝绸之路发掘的蜀锦产地川蜀

  近百年来,中外考古学者在丝绸之路沿途的汉唐墓葬中,先后发掘出大批“经锦”,学界认定其产地在川蜀地区。1979年,王君平及其课题组在成都华阳发现了生产这种“彩条经锦”的多综多蹑织机(当地织工称为丁桥织机),从而解开了汉唐彩条经锦使用何种提花工具和工艺制作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