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面临五大形象危机

30.05.2014  13:07
核心提示:26日发布的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称,官员形象危机呈“多元高发”态势,主要集中在五大风险领域:“”(贪腐问题)、“”(失职渎职)、“”(性丑闻、强奸)、“”(包括火箭提拔、“被影响”、“造假造谣”等要素)、“”(暴力执法、遭遇暴力抗法、作风粗暴等)。

  26日发布的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称,官员形象危机呈“多元高发”态势,主要集中在五大风险领域:“贪”(贪腐问题)、“渎”(失职渎职)、“色”(性丑闻、强奸)、“假”(包括火箭提拔、“被影响”、“造假造谣”等要素)、“枉”(暴力执法、遭遇暴力抗法、作风粗暴等)。

  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认为,官员形象危机事件不断增多,但从相对数量看,问题官员仅是少数,从严、从快查处问题官员也表明了党和政府的坚定态度。对待官员问题,需全面客观。

  “转型期的社会管理困难、焦躁的社会心态,客观上也成为官员形象问题的环境变量;与此同时,法制环境、民主环境和媒体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官员也因此而患上了‘转型期不适应综合症’。因此,塑造中国官员新形象,要‘内外联动’,强化制度建设,规避形象风险,提升群众好感度。”

  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呈现出严查各类违纪违法案件、狠抓顶风违反“八项规定”行为的高压态势,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官员作风建设收到的实效。

  研究中心的官员形象社会态度调查报告显示,当前,群众更加厌恶“贪”和“渎”的官员。在“群众对官员负面形象的厌恶排名”中,“贪”(30.7%)、“渎”(24.8%)和“假”(17.4%)位列群众对官员负面形象厌恶排名的前三位,“色”(16.6%)和“枉”(10.5%)次之。而“贪”和“渎”都属于对“公权力”的滥用,说明群众普遍认为“公权力”应合法、合理使用。

  官员形象的社会态度调查还显示,群众认为2013年形象最差的官员群体依次为:城管、学校领导、医院领导、村干部、警察、国企领导和民政干部。

  报告认为,当前官员形象整体上呈现“破多立少”的格局,官员的负面评价较多,而正面形象塑造较少。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指出,官员形象“立少”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十八大之后,各级官员开始不约而同地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努力塑造其公众形象。然而,群众对这些做法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和质疑。“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塑造官员形象的做法还是太少,另一方面没有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

  官员为什么会有形象危机?唐钧认为除了官员自身素质之外,内部制度设计和外部群众预期的偏差也是重要原因。随着民主法制的进步和信息的扁平化,公众对官员形象的评价日益重要,内外多元评价的格局已出现。

  报告认为,打破官员形象“破多立少”的格局,塑造官员新形象,一是要从内部健全反腐体制机制,提升官员素质;二是要了解群众需求,了解群众真正偏好的官员形象,增加针对性,将亲民惠民行为常态化、制度化。

  社科院研究报告绘制出“风险地图”

  粤京豫列“形象危机”三甲

  综合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 26日发布的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根据2013年公开报道的2074个典型案例整理出“风险地图”,为转型期如何提升社会综合治理能力问诊把脉。

  对于这份涵盖了五大形象危机的“风险地图”,网友的反应除了吐槽,还有鼓励,网友“果然爱桃子吗”说“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也是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条件”,“醉梦中的阿修罗”则期盼说“早治早好!努力!”。

  报告根据2013年2074个典型案例分析称,省份形象危机可分为五大风险领域,分别是:公共安全“危”、社会秩序“乱”、生态环境“脏”、公共服务“难”、官员素质“差”。

  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说:“社会在当前转型期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既是形象危机案例发生的外在触媒,也是内在根源。”

  报告对全国各省份进行了“形象危机度”的排名研究,结果显示,广东、北京、河南的总体形象危机度位列榜单三甲。

  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解释称,“形象危机度”指的是由于当地政府违法违规并造成恶劣后果和社会影响的“社会责任事故”在2013年全国2074个形象危机案例中所占比重,该指标展现了形象危机的严重程度。

  报告显示,广东、北京、河南虽然位列三甲,但就形象危机的等级而言,其“形象危机度”分别为8.44%、4.73%、3.91%。

  唐钧称,广东、北京、河南成为“形象危机度”排名的榜单三甲,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负面新闻曝光多,且属地负有社会责任。形象危机来源于内部问题,经外部传播,成为公众的负面评价和社会态度。

  第二,社会服务管理任务重、难度大,社会治理的综合成效亟待提升。作为人口大省的广东、河南和人口大市的北京,人口流动的数量庞大,客观社会服务管理的难度更大,面临的形象危机风险项也更为繁杂,风险程度也相应提升。

  第三,社会治理改革成效欠佳,亟待精细化、人性化。

  广东、北京、河南分列前三的位置外,陕西、江苏、浙江、湖南、山东、海南、安徽的总体形象危机度分列全国各省份第四至第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