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子女参加大学自主招生不能讳莫如深

21.04.2016  08:32

安徽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袁文、原调研员喻远宝涉嫌受贿犯罪被立案侦查,并被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媒体通过知情人士了解到,袁文的儿子在推荐报考北京大学的过程中曾被人举报。

这是一个“马后炮”式的报道。对于自主招生中的权势交易,尤其是当地官员利用职权为子女谋取利益的行为,媒体应该在当时就进行报道,如果只是在官员落马之后旧事重提,无疑削弱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和价值。

促进我国自主招生规范、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加强信息公开的力度,公开所有公职人员子女参加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的信息。另一方面,则需要舆论监督发力——大学自主办学和舆论监督的关系是,大学有自主办学权,但舆论应该从公共利益出发,监督学校依法用好自主权。

北京大学推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已于去年叫停,但从安徽省教育厅官员子女推荐报考北大被举报一事,不妨来认真反思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点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一直被权势交易阴影笼罩,舆论普遍担忧,行政治校的大学,会用招生权去做交易,而有权有势者很容易利用权势,让自己的子女走通自主招生这一“特权”通道。很显然,回应质疑,消除社会的担忧,就必须推进学校治理改革,在自主招生时,公开所有不涉及学生隐私的信息,以及当地官员子女的升学就业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据报道,2012年1月6日,北京大学对外公布了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学生初审合格名单,并公示了各个中学的推荐程序。令人意外的是,合肥六中推荐的学生没有出现在这份公示名单中,一切显得神神秘秘、讳莫如深。在此期间,有人在网上爆料,合肥六中推荐的这名学生是个官家子弟,其家长在教育厅某处任职。网友在论坛中还向北大校长以及招生办发了一封公开信,详细描述了合肥六中北大推荐事件的内幕。信中还称,该名学生的获奖论文与安农大某教授的一项课题名称基本相同,该项课题是省教育厅的项目,某教授正是该名学生的姨妈。也许是网友的爆料发挥了作用,导致这名学生最终没有入围,但是,值得深思的是,为何北大没有公布落选原因?为何当时没有媒体介入报道?媒体有什么忌讳?

其实,对于官员子女获得自主招生机会,公开是最好的保护各方权利的办法。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很容易对官员子女获得自主招生资格产生怀疑,但是,如果公开的信息显示,这名官家子弟各方面确实优秀,经得起挑选,那就可以消除质疑,也提高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反之,面对质疑却不公开信息,就会被认为这其中有猫腻,就连本身有条件入围的官员子女也遭遇质疑;对于官员子女来说,如果他本人真正优秀,完全具备自主招生的资格条件,当然不能因其是官员子女的身份而否定其能力和素质,公开信息也是为官员子女正名。

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自主招生走向公开透明。但遗憾的是,在过去几年中,舆论对各地官员子女的求学情况的监督却很不够,结果导致自主招生在公众的抱怨声中,路越走越窄。像这起事件,由于北大校长实名推荐的名额很少,当地媒体稍微调查,就会知道这名学生的情况,按照目前北大的解释,这名学生没有通过审核,是因为其没有达到北大推荐生基本条件,在校成绩理科排名200 位左右,未达到基础学业成绩排在全年级前5%以内的要求,那这表明学校并没有按条件推荐学生。这就需要媒体挖出背后的原因——如果有媒体的及时监督在,自主招生的权势交易空间也就不可能那么大。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还在继续推行,信息公开是树立自主招生公信力的基础。在自主招生以及专门为贫困地区农村生提供的农村生专项计划招生中(这一专项计划近年来也被一些有权有势者盯上运作,侵占贫困地区农村生的权利),应该公布各地官员子女参加自主招生(专项计划)的情况,媒体也应该把监督自主招生公开透明的关注点集中在监督官员子女上,当权力不能再侵蚀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就能获得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

以此类推,不独自主招生,在城市就近划片入学政策实施中,也应该公开官员子女就近入学情况,只有官员子女都实行就近入学,那才能遏制权力择校,以及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