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初步完成“畜牧归农”“食安归药”机构整合

22.06.2014  10:33

6月5日,郫县动检工作人员24小时驻守屠宰场,对生猪屠宰环节进行监督。

制图 姜宣凭

  每头进入屠宰场的生猪,动检工作人员都会对其进行监督并出具“检疫合格证明”。

  我省初步完成“畜牧归农”“食安归药”机构整合,食品监管逐步走向专业化、高效率

  编者按

  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启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其中,分管农产品、食品各部门的职能再整合,成为此次改革的首冲。2013年8月16日,新组建的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运行。除保留原食药监局的全部职责外,还划入质监局、工商局和商务局的部分相关职能。今年4月上旬,四川省农业厅对外宣布完成机构改革,其他部门中关于畜牧、水产、生猪屠宰等管理职能并入农业。这些机构改革,到底带来了什么变化?对老百姓有何好处?

  日前,华西都市报记者对一头生猪从饲养到端上餐桌的过程进行调查发现,过去,老百姓吃的一块回锅肉,在上餐桌前要戳好几个部门的章:商务、畜牧、工商、农业等,尽管严格控制了质量,但监管效率却受到了影响。“畜牧归农”后,避免了多部门的重复监管,效率将大大提升。

   A 一头猪的监管改变

   过去从饲养到上桌 要戳10多个章

  对成都市民来说,回锅肉是常吃的一道家常菜。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过去,一头生猪进入屠宰场,到最终变成猪肉端上餐桌,分属了商务、卫生、农业、畜牧、工商等多个部门监管,要戳的章很多,有人戏称这是“九龙治水”。今年4月,省农业厅对外宣布完成机构改革,生猪屠宰监管划归农业部门。“改了好,管得人越多越麻烦。”6月17日,从事生猪屠宰20多年的郫县某生猪屠宰场负责人田先生说。

  成都市畜禽屠宰协会张女士介绍,一头生猪从饲养开始,先在耳朵上编注不同编号的耳标,这是它们的“身份证”。长大后,由农业部门授权的兽医出示《产地检疫证明》,再进入屠宰场。自此开始,监管由农业部门变成商务部门。不过,农业部门在屠宰场有驻场检疫,进场前会作宰前检疫。“检疫就有戳章。”检疫人员对生猪作宰前检疫后,出具《准宰通知书》和《急宰、缓宰、禁宰通知书》。检疫合格的待宰生猪,还需盖上动检合格验讫印章和肉品品质检验合格验讫印章。生猪屠宰后,官方兽医再凭《宰后检疫原始记录》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内容包括胴体净重、生猪来源地、生猪销售地、屠宰场名称等。之后,这头猪还得接受工商部门的监督才能流通到市场,再端上市民的餐桌。而进入餐饮行业的猪肉制品,还须接受食药监局的管理。

  张女士说,“这个过程中农业和商务就有点‘搅’了——农业部门检疫后,商务部门又委托专门的品质检疫员再次进行检疫戳章,而商务部门为了加强监管,又对生猪来源实行了芯片追溯制度,这就还要进行相关的检验工作。”这样一来,一头生猪从开始饲养到端上餐桌,各部门戳章、出证明超过10个,而仅屠宰这一环节,商务和农业部门就要戳3个章。

   现在“屠宰归农”让监管更有效率

  去年,商务部宣布生猪屠宰监管管理职责划入农业部,并在去年底与农业部完成了生猪屠宰监管职责移交工作。那么,四川和成都的情况如何?成都市动防部门工作人员透露,目前生猪屠宰监管移交工作正在进行。“因为移交工作事情多,上级部门没有具体划定时间表。但大致要求各区县必须在2014年底前全部完成移交。

  目前,成都正在对生猪定点屠宰场进行整顿压缩和重新规划,由此前的500多家压缩到几十家,实现规模化屠宰。屠宰场分散在成都各郊县,主城区不设屠宰场。新都区商务局市场秩序科李科长表示,目前成都区县一级的生猪屠宰监督管理职责正在积极移交。如新都区,生猪定点屠宰场就只有2个,虽然在交接期,但检疫工作丝毫未放松。商务、畜牧、检疫部门共派驻18人,24小时驻守在生猪屠宰场。由于该区域的生猪全部来自外省,因此商务局每天都会对进出场生猪进行严格监管,检查猪肉的质量、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检疫章和肉品质量检验章等,对于病死猪肉严格执行无公害化处理,一系列检查合格后才能入市。目前,成都各区县都是如此。

  “屠宰归农,避免了多部门交叉管理出现的中间空白环节,也避免了出现问题后可能存在的推诿现象。”对于正在进行的监管移交工作,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企业角度来说,“屠宰归农”是一种回归,让更专业的人进行更有效率的监管,也实现了“一竿子捅到底”的管理精神,避免了多部门的重复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