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城乡救助体系 让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

06.05.2014  11:21

  “人民群众最关注什么?他们的切身利益是什么?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什么?如何破解难题,解决问题,为民办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东区着力推动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帮助困难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医疗救助 解群众燃眉之急

  5月2日,在成都华西医院,攀钢职工董昌川陪女儿进行治疗。一个月前,东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为董昌川的女儿发放了9000多元的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董昌川是攀钢的一名普通工人,2013年,不满3岁的小孩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共花去治疗费20多万元。沉重的医疗负担,让这个家庭陷入困境。

  按照过去的政策,董昌川并不属于救助范围。今年,东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东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扩大救助范围,把像董昌川这样因病致贫的“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救助范围,通过临时救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慈善帮扶等举措,解决“支出型”贫困家庭所面临的困难。

  今年3月,董昌川通过医保对女儿的医药费进行报销后,还有13000多元需要自负。新政策的出台,让董昌川看到了新的希望。在东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董昌川,按政策他女儿的治疗费还可以报销9000多元。“这笔钱可以维持女儿一个多星期的治疗费,真是雪中送炭,太及时了。”董昌川没有想到报销比例这么高。

  除了对“支出型”贫困家庭进行医疗救助,今年,东区还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扶)养人的城镇“三无”困难人群、低保对象、五保户,实行由政府全额购买医疗保险。按照规定,城镇“三无”困难人群在医保定点医院发生的本自然年度的住院医疗费用,扣除参加各种社会保险赔付的医疗保险金、相关部门补助和社会各界捐赠的资金后,其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由东区财政报销,其中自费药品和自费诊疗项目按所用费用的50%报销。

  从今年起,东区还将逐步提高医疗救助比例和封顶线。到2017年,困难群众经医保报销后的自负费用(除自费药)报销比例下限由2013年的50%提高到70%,封顶线从2013年的1.5万元提高到3万元,临时医疗救助金额从2013年的2000元提高到5000元。

  同时,逐步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到2017年,在现有的13个重特大疾病病种基础上,将重大器官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Ⅲ度以上严重烧伤、心脏瓣膜置换、再生障碍性贫血、深度昏迷等5个病种纳入到救助范围,并将救助报销比例从2013年的70%逐步提高到80%,封顶线从2013年的5万元提高到7万元。

  城乡统筹 补齐“两块短板

  5月2日,密地街道矿运社区82岁的王莆珍老人拿出东区民政局“社区居家服务托老卡”,拨打上面的电话,请人到家里来帮助打扫卫生。王莆珍是个独居老人,靠低保生活。去年11月,社区工作人员向她发放了“社区居家托老服务卡”,卡上每月有80元钱,由社区购买服务,向老人提供理发、代购、打扫卫生等服务。“凭这张卡,还可以到社区超市购物。”王莆珍说,她还有一张“爱心超市”救助卡,卡上每月有40元钱,可以到社区便民服务超市购物。

  去年,东区提出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把补齐城市特殊困难群众生活与一般群众生活的差距、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差距“两块短板”作为工作重点。

  提升城市特殊困难群众生活水平、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补齐短板的主攻方向。东区研究制定特殊困难群众帮扶长效机制,由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进行兜底,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就医、就业、就学等问题,促进困难群众与全区群众同步小康。

  今年初,《关于建立城镇“三无”人员保障机制的实施方案(试行)》出台。从今年起,具有攀枝花市东区户籍,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扶)养人的城镇困难人员,将享受生活、医疗、住房保障等多项福利。“东区财政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标准用于城镇困难人员临时生活困难救助、门诊救助等基本生活保障。”东区民政局局长漆建芳说,居住在违章建筑内或没有住房的城镇“三无”困难人员,每月还可享受300元的住房补贴,并由政府购买服务,为散居的提供每人每月不少于30小时的生活照料等居家服务。

  东区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完善城乡一体的养老、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今年,东区将率先在全市统一城乡低保标准,消除农村和城市基本社会保障之间的差距。

  “东区还有农村贫困户187户、478人。”东区农水局局长李洪生说,今年,东区将通过强化产业带动、完善政策体系、注重科教帮扶、提高就业水平等措施,帮扶农村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确保在全市率先消除绝对贫困人口。一方面,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另一方面,鼓励农民从事乡村旅游服务、运输和商贸物流等,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

  同时,完善帮扶政策体系,统筹城乡低保并轨执行,把人均年收入在2280元以下的贫困对象,及时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将农村“五保”对象的供养标准提高到400元/月。

  另外,东区还将加大科教帮扶力度,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开展农业实用技术、一村一品等技术培训,每年培训100人次。通过短期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大力推广优质水果、食用菌种植技术等,建立3—4个集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为一体的科普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开展专业工种技能培训,实行“用工企业+培训机构+务工人员”的订单式培训,由政府出资为劳动者免费送技能,实现贫困群众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2014年,计划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共计5000人次以上。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按10%的比例标准压缩行政经费,可以节约近120万元。”东区区委主要领导说,节约的资金将全部用于社会救助及扶贫帮困。到2017年,东区将全面建成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以医疗、住房、教育、就业、法律、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补充,与公益慈善和社会帮扶有效衔接,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