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白茶奔向扶贫一线
浙江省安吉县“白叶一号”项目组在四川省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走访察看。
浙江黄杜村村民在进行白茶扦插育苗工作。
浙江黄杜村农民党员先富帮后富,向贫困地区捐赠“扶贫苗”
错落有致的农家别墅,整洁蜿蜒的乡间小路,生机勃发的茶园苗圃,温和富足的田间农民……行走在浙江安吉县黄杜村,仿佛置身一幅典型的江南农耕图。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20多年来,黄杜村党员带领群众不懈奋斗种植安吉白茶,蹚出了一条以茶富农、以茶兴业的脱贫致富道路。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先富起来的黄杜村饮水思源、为党分忧,正培育1500万株安吉白茶 “扶贫苗”,送往火热的脱贫攻坚战役一线。
今年4月,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一份承诺:向贫困地区捐赠1500万株“扶贫苗”
午后烈日当空,正是一天最热的时候。黄杜村的村民们趁着高温来到苗圃,挑最壮实的苗,扦插入土,盖上遮阳网,每天定期浇水。村民李粉英说,各个环节一丝不苟,才能育出最好的安吉白茶苗。
这批茶苗有些特殊:它是精选的“白叶一号”,安吉白茶里最优质的品种;它更是全村党员群众的一份心意、一份承诺:它们将被送往千里之外的脱贫攻坚一线。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黄杜村农民党员的这一番举动获得总书记充分肯定。几个月来,黄杜村党员群众立即行动起来,保质保量培育“扶贫苗”。
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方面经过几个月调研,确定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等3省4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作为受捐对象。受捐4县均为国家贫困县和省定深度贫困县,受捐群众都是尚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近日,黄杜村农民党员向西部地区贫困村捐赠白茶苗举行签约仪式。根据协议,黄杜村村民将“白叶一号”白茶苗,捐赠给以上34个贫困村栽种,实施种植指导和茶叶包销,通过土地流转、茶苗折股、生产务工等方式,预计带动1862户583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党的政策好嘞,送来白茶苗喽喂,总书记等咱们嘞,脱贫奔小康喽喂”……获赠安吉白茶 “扶贫苗”,让距离安吉县1700多公里的四川省青川县瓦砾乡柳河村热闹了起来。
9日一大早,柳河村230多名村民扛起锄头带上锹,在催人奋进的“薅草锣鼓”号子声中,开始了紧张的劳作:平整土地,锄草去杂,将裸露的旱地整理成一块块梯田。获赠的安吉白茶苗将在这里安家,带动青川茶叶升级换代。
茶叶种植大户唐述刚激动地说,要和村里贫困户一道,把“扶贫苗”做出名堂,不辜负总书记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关心关怀。
党员探路:“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青山绿水、农家别墅、茶园苗圃、现代农民……黄杜村如今的美好生活,得来并不容易。回忆20多年前,村民们感知最深的词,是“贫困”。
村民宋昌美记忆深刻。20世纪90年代初,她创业要贷款,但银行的人说:“在你们黄杜村,没有一间房子符合抵押条件”。一气之下,她带着一股子闯劲外出打工。
“黄杜村山多地少,1997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在黄杜村当了近20年村党支部书记的“老支书”盛阿林说,当年村干部想过很多招,先后带领村民种辣椒、板栗、杨梅、菊花,但都没有实现“富起来”的愿望。
宋昌美带着孩子离开安吉打工,一走就是4年。然而就在那几年,黄杜村的改变悄然发生。
1990年,黄杜村党员盛振乾带头,在自家地里试种了0.1亩白茶,没想到试种成功。到1994年,盛振乾已经推广种植了10亩白茶,开始赚钱了。
盛振乾的经历,触动了时任黄杜村党支部书记的盛阿林,他隐约觉得“这片叶子”能将黄杜村带出贫困的泥沼。
然而最初的动员并不顺利。因为白茶属于珍稀茶,虽然经济价值可观,但种植成本高、技术要求高、失败概率高。动员一圈下来,并没有多少村民感兴趣、有信心。盛阿林只能自己带头种。白天,他上山种茶;晚上,他到村民家里讲利弊。
1997年,盛阿林四处借款开发,盘整出百亩茶园。
茶树茁壮成长,白茶打开销路,黄杜村一些“胆大”的村民开始跨入垦山种茶的行列。1998年,全村村民筹集资金近200万元,种植白茶近7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白茶专业村。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2003年至今,黄杜村白茶的种植面积从5000余亩扩大到1.2万亩,年产值达到1.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6000元,村里家家户户都在从事和安吉白茶相关的产业,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白茶第一村”。
带着打工挣来的10万元,宋昌美1997年回到村里,从承包10亩荒山地开始创业,种茶、炒茶、卖茶。一路下来,她从一名两手空空的农家妇女,变成安吉白茶的领军人物,创立了“溪龙仙子”品牌。她还是安吉县溪龙乡女子茶叶合作社社长,带领110多名妇女发展白茶创业。
为党分忧:安吉白茶奔向扶贫一线
浙江安吉县全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县山坡田地上,除了连绵竹林,便是垄垄白茶田。
2017年,安吉县白茶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总产量1860吨、总产值24.74亿元,带动种植户达15800余户,产业链从业人员19.8万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黄杜村富裕了,安吉富裕了,但人不能忘本,致富不能忘党恩。”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说,在一次党组织生活会上,有党员回忆黄杜村脱贫致富的历程,提出要饮水思源、为党分忧,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应有的力量。
20名与会党员一拍即合。他们决定给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并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在脱贫攻坚战役的决胜期,作为党员、作为先富者,我们有责任为党的伟大事业、为贫困地区的兄弟姐妹贡献力量。”宋昌美说。
饮水思源、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不仅是老一代茶农的心声,也是青年党员的价值追求。
“我从小看着老支书带领村民们奋斗,把荒山变成茶山,也改变了我们这代人的人生轨迹。”青年党员、回乡创业的“茶二代”贾伟,召集青年种植能手、组建技术指导小组,通过网络远程指导受捐农户种植“白叶一号”茶苗。他说,希望这些行动能让更多农村因茶而富,更多农村孩子就此改变命运。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农问题专家顾益康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贫困户找到合适项目、指一条敞亮的产业路子,扶贫工作才能扶贫又扶志,期待安吉白茶能为扶贫工作探索出又一条长效模式。
捐得准、种得活、长得壮、产出高、销路好,全方位辅导种植、茶园管理、采摘加工等技术,确保白茶产值、质量。盛阿伟说,黄杜村捐赠1500万株“扶贫苗”,不只是一场仪式,更是一个长期的扶贫行动。
本版文图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