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安县:创新“绿荷花”模式为特殊人群撑起一片蓝天

27.08.2014  17:26

为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强化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绵阳市安县公安局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通过组建专业队伍、引入“志愿者”参与管理,建成了集“社区戒毒康复、社区矫正服务、预防青少年犯罪和职业技能培训过渡性安置”于一体的“绿荷花”社区家园,有效预防和减少特殊人群违法犯罪,努力为特殊人群撑起一片蓝天。

        一、部门联动,促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规范化建设。“绿荷花”社区由公安、司法、团委、人社等部门具体负责戒毒康复、社区矫正、预防青少年犯罪、职业技能培训的业务指导,社区帮教志愿者大队进行日常管理,“几个班子一套人马”,切实形成工作合力,促进规范建设,实现对特殊人群有效管控。一是准确定位,明确职能。将“绿荷花”社区定性为非盈利、非社团法人的社会服务机构,同时分别接受县公安局、司法局、团县委的业务指导。其基本功能是:组织、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以志愿者组织形式,对社区戒毒人员、社会服刑人员、“问题”青少年进行稳定风险评估、健康检查、生活帮助、法律咨询、心理矫正、技能培训、就业指导,配合乡镇人民政府对特殊人群进行日常管理考核、法制警示教育和组织参加公益劳动,建立全县特殊人群信息库,组织开展基础工作调研。二是健全组织,完善机构。“绿荷花”社区家园由县财政出资在花荄派出所旧址改建而成,“安置基地”由社会帮教志愿者大队牵头,建在安县周边企业,日常工作设主任1名,常务副主任1名,下设教育矫正部、帮扶保障部、政策信息部、基地管理办。同时,由看守所选派2名干警长期进行业务指导。三是严把四关,抓好落实。严把移交关,在移交社区戒毒康复对象、社区矫正对象及相关材料时,严格按照“见人见档,人档齐全”的要求,确保衔接工作准确无误;严把首次谈话关,在首次谈话时,重点告知违反规定和制度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严把制度落实关,严格执行定期报到、思想汇报、心理咨询、公益劳动、考核奖惩等制度;严把保密关,对“问题”青少年有关信息资料严格保密,全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四是严格制度,常态帮教。组织服务对象每月开展一次集中警示教育和法律咨询,每月一次集中社会公益劳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助孤助老助残助耕)等,每月一次心理辅导与矫正,每月一次回访,每季度一次法制宣传或文艺节目和联谊活动,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每季度一次尿检。

        二、社会协同,建立完善特殊人群帮教管理长效机制。为创造性地推进全县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以“绿荷花”社区为平台,构建了全县特殊人群帮教管理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真抓实管的工作格局,长效机制不断建立。一是强化保障,确保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常态开展。积极争取支持,县财政不仅拨付专款用于“绿荷花”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还将其业务经费纳入县财政年度预算,每月拨付2000元办公经费,同时建立经费动态增长机制。充分利用社区公益性岗位政府补助的政策,争取县就业服务中心为“绿荷花”社区提供12个公益性岗位和对服务对象进行免费技能创业培训;县民政局对中心内困难服务对象提供为期3个月的临时性生活救济补助;县文广新旅局定期为“绿荷花”社区更换一批新书,不断为服务对象提供精神文化食粮。二是基地支撑,推动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实质性进展。在看守所、安县拘留所建立服务对象警示教育基地;在县社会福利中心和乡镇敬老院建起了公益劳动基地;在县工业园区的多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起了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在县就业服务中心的支持下,在花荄镇罗林村、胜果社区、文星社区建起了特殊人群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主要从事布巾保洁和服装、电插板、取暖器、中性笔、LED显示屏、焊接等加工技术培训,可同时培训120名服务对象。三是无缝对接,坚决防止脱管漏管和违法犯罪。社区戒毒康复上,与县局禁毒部门建立对接联动机制,在裁定生效当日接收社区戒毒康复对象。在社区矫正服务上,与县人民法院建立对接联动机制,在监外执行判决生效当日当庭接收社区矫正对象,确保不脱管漏管;在“问题”青少年帮教管理上,与团县委和教体局建立联动机制,主动深入校园和“问题”青少年家庭及所在村组(社区)开展帮教工作。

三、公众参与,特殊人群帮教管理成效初显。通过组建专业社工队伍、志愿者队伍,不断充实和整合维稳、综治、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的力量,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把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逐步建立了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机制。一是建立志愿者大队。在全省率先建起由119名志愿者参加的县社会帮教志愿者大队,下设18个乡镇帮教小组,配合乡镇、村(社区)有效修复社区戒毒人员、社区矫正对象、“问题”青少年的家庭,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不排斥,帮助吸毒人员重获新生,帮助社会服刑人员解除心结、融入社会,帮助闲散青少年重返校园,形成全民参与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的组织网络。二是建立专职协勤队伍。在县社会帮教志愿者大队中选拔优秀志愿者进入由县就业服务中心提供的社区公益性岗位,分别充实到“三中心”,协作从事社区矫正、社区戒毒康复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据此建起了全省第一支特殊人群帮教工作专职协勤队伍,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三是建设多功能服务场所。建成了功能设施完善的西部第一家面积达1200余平方米、占地2.64亩的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多功能服务场所,包含培训中心(用于法制教育、技能创业培训)、心灵驿站(用于心理矫治)、图书网络室、医务站(用于健康检查和就医服务)、档案室、健身房(用于康复训练)、文娱室、宿舍、食堂,设施设备齐全,实现动态管控与人性化帮教管理相结合。截至目前,“绿荷花”社区已接受167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初步戒断103人、康复6人;接受社区矫正对象96人,解除矫正36人;深入学校、社区开展专题讲座42次,发放宣传手册和书籍4万余册,帮教未成年人21人;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17期,落实就业岗位192个,特殊群体复吸毒品率、重新犯罪率和“问题”青少年大幅下降和减少,促进了社会和谐。

2019年1月11日 第1批兽药企业GMP检查验收情况公示
1月11日 第1批兽药企业GMP检查验收情况公示 药监所
2018年12月24日 第19批兽药企业GMP检查验收情况公示
12月24日 第19批兽药企业GMP检查验收情况公药监所
2018年12月6日 第18批兽药企业GMP检查验收情况公示
12月6日 第18批兽药企业GMP检查验收情况公示药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