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驻村干部疏通扶贫“最后一公里”

29.12.2015  09:29

 

(记者邹欣媛)“碱片白、干挨累、不长苗;盐渍渗,地基‘酥’,房歪斜。”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石炭沟村,驻村一年的自治区民政厅干部张延忠,一边向记者描述眼前白茫茫的盐碱地和危房,一边冒着严寒入户落实帮扶政策。

  干部驻村是宁夏针对贫困村实施的一项精准扶贫政策。据了解,为了让精准到贫困村的政策效益最大化,从去年底开始,宁夏向1100个贫困村每村选派两到三名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两年时间扎根农村,帮助其完善脱贫发展规划,培育壮大村级特色优势产业,培养村级致富带头人。

  张延忠和队员们去年底入驻石炭沟村,帮扶的“低起点”出乎他们的意料。“因地下水位上涨,贫困村农户赖以生存的土地、民房急需改造重建,我们的帮扶首先是让土地长出更多的庄稼,给老百姓‘雪中送炭’。”张延忠说。

  一年来,经过多次与自治区水利厅、住建厅协调,驻村工作队实现了进村时的承诺。张延忠说,他们为贫困村争取到41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排碱沟等水利设施建设;在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的基础上,自治区民政厅下拨92.8万元,为116户倒房户建房每户补助8000元,保证好政策精准到村到户。

  要让贫困村大变样,驻村工作队更关注给贫困村留下“带不走的财富”。“抓好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这是自治区党委政研室干部郜贤在固原市泾源县泾河源镇余家村走访300多户群众,听到的最集中最迫切的愿望。

  “有贴息贷款,村干部报名唯亲;选致富带头人,赤裸裸要好处……要改变这些风气,不是件容易的事。”郜贤说,为此,村上凡遇扶贫优惠政策少不了“定框框”,比如村干部不能给自己的亲戚贷款,致富带头人有带动效应才能享受扶持等等。

  用规则要求,以政策激励,“两个带头人”的正向作用得以发挥。目前,余家村已经培育刺绣、养殖、苗木种植8个致富带头人,其中一个苗木种植带头人利用网络平台帮助贫困户销售,苗木销往川、鄂、内蒙古等省区,销量提高了至少30%。

  县(区)一级干部也在下派驻村的范围内,他们力求“把小事干好”的劲头让帮扶更贴心。固原市原州区财政局派往上马泉村帮扶的干部冯佐乾介绍说,在最大限度整合130多万元资金修建跨沟桥、整治环境后,他们在村部配置电脑、开通宽带,有了这个全村唯一能上网的地方,学生不用再跑几十里路报名,农民也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了。

  “这些干部在村上一待就是一年,扎扎实实给老百姓办实事。”记者在贫困村采访时,一些乡村干部群众,不停夸着驻村干部,还竖起了大拇指。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副处长王荣说,“受制于村干部老龄化、能力有限、乡村发展不均衡等现实,贫困村更需要能够‘出主意’‘协调资源’的人才,这些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一同因村施策,有效疏通了扶贫‘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