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蚕桑产值全省继续领跑 一根桑蚕丝 织出一张致富网

20.04.2018  16:04

 

你看我们这里的桑叶长得多好,今年收成肯定好。”4月12日,在凉山州宁南县新村乡碧窝村一组,蚕农王作海带着记者来到他家的桑园。放眼望去,满山坡的桑树绿油油,桑叶比巴掌还大。

养蚕28.83万张,产茧26.89万担,农户售茧收入5.17亿元……2017年,有“中国蚕桑之乡”美誉的宁南,蚕桑产值再攀新高,蚕茧总产、养蚕单产、人均产茧、蚕茧质量、蚕农收入五项指标继续领跑全省,稳揽全省蚕桑第一大县的桂冠。

□记者何勤华

“栽桑+”
产业壮大蚕农增收
  已在宁南蚕业工作了27年的技术人员陈国荣,对宁南蚕桑从弱小到壮大的点点滴滴都很熟悉。
  “可以说我们见证了宁南蚕桑产业的蜕变!”陈国荣说。从当初不规范的栽桑养蚕,发展到现在“6215”栽桑模式遍地,宁南一代蚕业人用智慧和汗水摸索出适合的模式。
  “6215”栽桑模式,即宽行6尺、窄行2尺、株距1.5尺的三角形错位栽植模式,采用这种方式,每亩可栽种桑树800-1000株。“栽桑养蚕和种菜两不误,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和产出。
  后又衍生出“桑+冬季马铃薯+青豆”“桑+早玉米+蔬菜”“桑+番茄+花生”等科学套种模式,还有“6215”大行桑、坡地桑、四边桑等栽种模式,到2017年亩产收入达到1.6万元。
  仅2017年,宁南还投入2029万元用于蚕桑基础设施建设,蚕桑专用肥、专用器具使用等进一步普及,有效解决了蚕农在设施和物资方面的需求,科学的栽桑和管护,为宁南蚕桑跨越发展夯实了基础。
  王作海也是“6215”栽桑模式的受益者。走进他家,记者发现,人住的地方不大,蚕室面积却大很多,一层层蚕床已消毒完毕,正等待今年第一季养蚕。今年,他在隔壁乡镇流转了180多亩土地,准备每季养蚕100张以上,收入有望超50万元。

规模+规范
蚕桑单产创历史最好水平
  2010年,在外打工近10年的宁南县华弹镇水塘村村民陈国云回乡养蚕。2014年,他注册成立了荣成种植家庭农场,改扩建了规模化、科学化的蚕房,到2017年,农场全年养蚕已达到了156张。
  “要实现效益最大化,还得上规模,必须要规范化养殖和管理!”陈国云的说法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宁南蚕业局局长李兴盛说,科学和规范的管理才能保证蚕茧产出,农户养蚕的规模越大才能挣得越多,这也正是宁南标准化、规模化的蚕业家庭农场越来越多的原因。
  李兴盛说,为了提高蚕农养殖水平,宁南蚕业局每年都要举办技术培训,去年就免费发放了技术手册1.5万册,举办蚕业技术培训1.5万人次;同时还利用“农民夜校”培训涉蚕贫困村蚕农2500人次。
  2017年,养蚕单产达到48.3公斤/张,较2016年提高3.6公斤/张,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如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速生产模式转型”已成为宁南蚕桑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措施全面推进。去年,全县投入150万元补贴和补助蚕业家庭农场新建养蚕大棚,新培育蚕桑家庭农场139户。截至目前,全县年养蚕20张以上的大户有708户,养蚕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户9700户,其中养蚕收入10万元以上的达77户。

龙头+农户
宁南茧丝走上国际舞台
  大力发展蚕桑生产同时,宁南支持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南丝路集团公司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工厂”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茧丝规模。
  “今年我们要确保完成育苗500亩,嫁接1500万株,栽桑1500株,产茧27.4万担的目标任务,力争蚕农增收5000万元以上。”对这个目标,宁南县南丝路集团副总经理杨碧德很有信心。
  “我们是国内第一家获得‘有机桑园和有机蚕茧’认证的企业;生产的生丝也获得了欧盟有机生丝的认证,2017年出口创汇478万美元,全年茧丝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7亿元。”细数成绩,南丝路集团董事长林平自豪满满。
  2017年,“南丝路”牌生丝直接报关出口意大利,与意大利ONGETTA S.R.L.公司长期贸易关系的建立,让宁南茧丝从此走上国际舞台。

  从桑叶到茧丝,宁南蚕桑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抓手。
  宁南县委书记黄玉超说,宁南将进一步做强茧丝支柱产业,加快整合全州蚕桑资源,推进产品深度研发加工,不断延伸蚕桑产业链条,加快建设中国茧丝绸产业化经营基地。同时,推动“宁南生丝”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力争国家桑蚕干茧生丝公证检验实验室落户宁南,支持茧丝绸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