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残疾人陈绍云喜欢发明创造 升温炉获国家专利 

24.06.2015  19:44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徐登林) 一名腿脚残疾的人,因为喜欢发明创造,不但自己有了一个温暖的家,而且带动了11人稳定就业——6月1日,记者在凉山州科技创新大会上从宁南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蒋文振口中听到这么一个故事。

什么动力驱使这名残疾人走上发明创造之路?他的发明创造如何转化为生产力?他又凭什么能够带动11人就业?

6月19日,记者带着太多的疑问走进宁南县葫芦口镇,见到了这名残疾人创客——陈绍云,经过多方走访,心中一个个问号得到了回答。

他有一个温暖的家

几经周折,终于找到陈绍云租住在葫芦口镇场口的一幢平房。“请坐,请坐。”陈绍云还没跟记者握上手,他的妻子朱开芝热情地招呼记者,并大声喊6岁的儿子:“快给叔叔洗桃子。

因患小儿麻痹症,陈绍云左腿萎缩变形,走路一瘸一拐。虽然从小就落下残疾,但在陈绍云的家里,丝毫感觉不到沉闷、压抑,“这要感谢我的妻子,他13年前从云南省巧家县嫁过来,把家里收拾得有条有理。

一名健康开朗的女子,为什么要嫁给一个残疾人?这多少令记者有些不解。“我觉得老公不是一般的人,他头脑灵活,肯吃苦,特别是搞发明创造,一直能坚持下去,所以,我看好他,愿意嫁给他。”朱开芝告诉记者,他丈夫只要搞发明创造,她会全力支持,因为这是保证他快乐生活的精神支柱。

搞了不少发明创造,但比较成功的应该是顺燃式升温取暖炉。”陈绍云告诉记者,栽桑养蚕多年来都是宁南县的“五大富民”产业之一,但每年养春蚕和晚秋蚕,很多蚕农都因为气温低蚕不上簇甚至死亡而损失很大,有些蚕农就用柴或煤来升温,但是这样升温既不准确和稳定,还常常闹出火灾事故,于是,陈绍云就开始研究创造一种能自由操控又安全的升温炉。

他带动一帮人就业

经过多年的琢磨和试验,2013年6月19日,陈绍云发明的顺燃式升温取暖炉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使用顺燃式升温取暖炉能够准确地控制蚕房温度,没有火灾或者一氧化碳中毒等安全隐患。”陈绍云给记者现场演示宝贝的功能。

2013年,在宁南县石梨乡,政府部门组织当地蚕农进行了顺燃式升温取暖炉使用对比试验。晚秋蚕饲养期间,使用升温炉比不使用升温炉的农户单张产茧高8-10公斤,按每张平均增产9公斤、单价35元/公斤计算,可增收315元。

通过对比试验,养蚕户对陈绍云发明的升温炉有了直观感受,很多农户提出购买要求。于是,陈绍云在葫芦口镇租用了一间废弃的厂房,招募了一帮人开始批量生产升温炉。

到目前,厂房已经容纳了11名工人,其中,有4名残疾人。”陈绍云说,2014年他的厂子就生产了7000多台升温炉,销售产值超过200万元。

他有一个强大的支撑

陈绍云的升温炉全是手工打造,一台售价是388元,去年,蚕农到他厂里买一台升温炉实际只需支付288元,其余100元,由宁南县南丝路集团负担。

蚕农购买升温炉,为什么宁南县南丝路集团要补贴100元?蒋文振告诉记者,当宁南县教科局和宁南县科协等部门了解到陈绍云的发明后,大家都在为这项发明的科技成果转化想出路,考虑到宁南本身这几年也在全力做大蚕桑产业,于是,他们将这项发明创造报告给了宁南县科技工作领导小组。

宁南县委书记、宁南县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硕十分重视这项发明,不但到现场看了陈绍云的样品,还找到宁南县南丝路集团领导一起商议推广这项发明的事情。“最后商定,由宁南县南丝路集团提供补贴,引导蚕农使用升温炉。”蒋文振说。

其实,宁南县一直重视科技发明和创新创业。”蒋文振告诉记者,宁南县在凉山州最早设立100万元的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要超过50%。在凉山州科技创新大会上,宁南县获得 “凉山州县市科技进步考核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