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教育脱贫 同步奔康有底气
素质培训班桑叶病虫害防治现场教学。
□冯晓刚 王咏杨欣萍 文/图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重教。怎样确保脱贫户不返贫?怎样让脱贫户继续巩固提升,确保与全国一道实现同步小康?
带着疑问,笔者走进凉山州宁南县,探寻他们的答案。
“通过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农民夜校、四好创建工作,以教育脱贫增技能、转观念、改习惯,这是宁南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最终实现小康最重要的底气所在。”说起脱贫攻坚,宁南县委书记黄玉超很有信心。
宁南的很多贫困群众,也有一番感触:“只要一技在手,全家脱贫有望”、“脑袋鼓起来,口袋鼓起来”、“补足文化钙,甩掉穷帽有力气”……
短期集训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以前总觉得自己肯干,现在才晓得干啥都要讲技术、讲水平,蛮干不行,要讲门道。”新华乡田坝村一组村民师宗国告诉笔者,通过专业培训,他不仅在种养方面学到不少 “干货”,还知道了学好技术才能抓好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道理。
师宗国口中的培训,是今年7月,宁南组织的第一期“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培训班”。
据悉,宁南从2017年开始,集中3年时间,对全县有培训意愿、想发展、自身又有一定基础、想学一技之长的3817户家庭分期分批集中进行封闭式素质提升培训。
每期30天的培训,内容涵盖脱贫攻坚政策法规、健康文明新生活习惯养成、禁毒防艾、进城务工须知等知识和生产实用技能等多个方面,以综合提升农民素质。
培训方式上,采用准军事化封闭管理,通过专题辅导、先进经验介绍、案例剖析、讨论交流、县内实地参观、现场观摩、看专题片等方式进行,使贫困户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历时将近3年、投入上千万的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就是要让农民朋友们不仅要掌握新技能,更要养成好习惯,积极创新创业勤劳致富,从而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小宁说。
灵活教学农民夜校见缝插针
如果说 “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培训”通过集中短训的方式培育新型农民,宁南开办的“农民夜校”,则通过长期的灵活教学,成为了农村脱贫攻坚的政策宣传平台、党员教育阵地和群众学习园地。
今年8月,梁子乡水子树村第一书记刘志玲发现,该村核桃即将丰收,但销售可能有问题。于是,刘志玲通过“农民夜校”,教村民通过微信平台预售即将成熟的核桃。
“微信上一发出,核桃还没有熟就预售出去了几大件。”村民李德祥高兴地说,今年的核桃收入比去年多了好几千。
据悉,从2016年8月至今,宁南共创办 “农民夜校”125所,配备专兼职教师700余人,制发教材15万余册,围绕脱贫攻坚开展专题辅导1300余次,已培训群众10万余人次,努力实现了培养一技、就业一人、致富一家。
如今,“农民夜校”已成为村民们洞悉政策变化、了解市场发展,树立新思想、新理念,研究新举措、新办法的好帮手……
“四好”创建巩固提升内生动力
“云蒸霞蔚银带绕,漆树村里山货俏;鸢尾花开脱贫乡,四好村落歌声飘。”走进宁南县杉树乡漆树村,远处层峦叠嶂原始森林的旖旎风光,与近郊恬静的蜀风滇韵彝家新寨一起,在彝家山歌的清脆声中,辉映成了立体的四好山水画。
闪亮的绕墙彩灯,装修简洁大方的堂屋,单独的浴室和卫生间,更换一新的沙发、电视柜……漆树村2组“四好家庭示范户”雷玉聪家,简约、殷实,喜庆之感扑面而来。
漆树村,是宁南四好创建、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
坚持物质脱贫、精神脱贫和形象脱贫同步推进,是宁南“四好”家庭创建、四好村创建的主要内生动力。
“四好创建中,我们尤其注重通过村规民约,来‘约’出好风气。”县文明办主任邹兰介绍,各村组均在村规民约中详细规定了村民在村组公共事务管理、环境卫生治理、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公益设施保护等方面的责任义务,并经全体村民大会后严格实施。
截至目前,全县125个村,省州县级四好示范村已创建90个。走进宁南各乡村,到处村容整洁、业兴家富、政通人和,村民行为习惯良好,勤俭节约之风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