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电大校友风采(6) 大巴山孩子们的“摆渡人”:电大学员张兴琼

22.07.2016  21:40

【巴中电大报道】 一个山村代课教师,支撑起一个小学,坚守大山36年,教了三代人。有人认为她是山村孩子们的“摆渡人”,让山窝飞出了几十只金凤凰;学生却视她为妈妈,她为学生洗衣、做饭、剪指甲......。她背了三代学生上学,为学生洗坏了5个搓衣板;她高中文化,52岁毅然又报读了电大,为了教好学生,她还在努力......

图1:张兴琼夫妻与孩子们

她叫张兴琼,四川电大2016级学生,四川巴中通江县碧溪火天岗村人,先为通江县碧溪石庙子村小学唯一的老师。1980年高中毕业后开始在火天岗村小学代课,2013年转为正式教师。在艰苦而平凡的山区农村小学,一干就是36年。36年里,与丈夫默默地坚守,无私地奉献,使“夫妻小学”远近闻名。09年后与丈夫隔山相望,各撑起一所小学。她的坚守改变了火天岗村孩子的命运,改变了火天岗村的命运。

坚守,日复一日这样走来

海拔1000多米的火天岗村小学,山高路陡,沟深水急,居住分散。上个世纪80年代的火天岗村小学不通水不通电,只有四间土木结构的教室,操场野草丛生,坑洼不平。公办教师不愿去,代课教师找不到。

图2:张兴琼夫妻与孩子们

1980年,17岁的张兴琼在闭塞的火天岗村里是唯一读过高中的女孩子。有知识,个子高挑面容姣好,成为大家公认的“村花”。在担任村主任的父亲的“鼓动”下,她成为了一名代课教师。艰苦的条件、繁重的教学任务,张兴琼因为爱上了教师这一职业,放弃了到乡上当农技员的机会,坚持了下来。也由于她的坚持,她的个人问题也成了老大难。八年后,在父亲和邻里的撮合下,她和同样在火天岗村小学代课且比自己小8岁的廖占富走到了一起。从此,火天岗村小学成了远近闻名的“夫妻小学”。

图3:张兴琼为学生做饭

夫妻俩的生活像一座钟,每天的弦都绷得紧紧的。早晨5点多就起床,和丈夫一起料理完家务,7点钟两人带着本社的几个学生走四十多分钟山路赶到学校。上午上完四节课,一下课,张兴琼就立即给学生蒸饭、烧菜,丈夫就管理学生。吃完午饭,又抓紧时间备课,改作业。实在累了就趴在教桌上睡几分钟,下午5点钟左右放学,再领着学生往回赶,到家后,又抓紧时间做晚饭、打猪草喂猪等,丈夫干一些其它的农活,直到天黑。吃过晚饭,还得准备第二天的课,批改在学校未批改完的作业。就这样寒暑往来,周而复始,一干就是近三十年。

在代课的岁月里,张兴琼的工资从十几元,几十元,百来元,涨到五百多元,这对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来说,确实很困难。况且还有两个孩子读书。最低工资时,一月的工资连一包化肥都买不到……。

图4:张兴琼照顾学生午餐

夫妻俩过着在母鸡叫声中掐算油盐酱醋的日子,有时累得放学同路回家竟默默无语。丈夫常宽慰她:劳逸结合,虽然很苦,但苦中有乐。

坚守,用爱心伴孩子们成长

张老师教书育人的理念是:教书先教人,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火天岗村的男女老少知道:张老师夫妻俩有一个百宝箱,里面装有指甲剪、梳子、剃头刀、宝宝霜、常用药……孩子的指甲长了,马上给他们剪剪;头发长了,就给他们理理;脸皲了,就给他们搽上宝宝霜;学生伤风头痛、腹泻、划伤,就给他们治……

图5:张兴琼夫妻为学生洗头

图6:张兴琼夫妻背学生过河

火天岗的男女老少知道:张老师洗烂了五个搓衣板。低年级学生不小心弄脏衣服、尿了裤子是经常发生的事,脏了尿了张老师马上给他们换洗,二十多年中,张兴琼洗烂了五个搓衣板。

火天岗男女老少知道:张老师夫妻俩背了两代人。恶劣天气,遇上山洪暴发,夫妻俩便把学生一个一个地背过沟送回家。送完孩子已是深夜,夫妻俩才拖着疲惫的身影回家。二十多年来,学校无一安全事故发生。

火天岗的男女老少更知道:张老师不仅是老师还是孩子们的“父母”。张兴琼夫妻每天除了上课还要负责给孩子们煮午饭,烧开水。没有菜,张老师把校园附近的荒地开垦出来,种上白菜、葱苗等,孩子们便能不时吃上新鲜的蔬菜。每当吃饭时,20多个孩子拿着饭盒,整齐地排着队进入厨房。张老师熟练地操着饭勺逐一为孩子们舀饭,最后才为丈夫和自己盛上一碗饭,在火塘边上坐下来。

俗话说“顾得了大家顾不了小家”,张兴琼夫妻俩最觉得愧疚的就是自己的俩孩子。读一、二年级时,孩子与张老师们在一起。有时放学后,张老师夫妻俩忙着送其他学生回家,只好把自己的孩子锁在教室里;当学生送完时,俩孩子早已躺在教室里的课桌上睡着了。

坚守,谱写山区教育的传奇

张兴琼夫妻俩改变了火天岗村小校舍的面貌。20多年间,火天岗村小三易其址,最初是在一套三合院内,后来院子拆了,在屋后山坡上修了三间教室,2008年,校舍成了危房,两人走遍火天岗3个社,挨家挨户动员,李家出木材,王家出砖石,很快又建起了一排平房。如今,校舍左侧是一大片开阔地,周围被数十株参天大树包围,这些树都是20多年前,夫妻俩亲手栽种的,最粗的一棵树,要三个小孩才能合围。

张兴琼教了火天岗三代人。听火天岗村村民赵福清说:她今年53岁了,比张兴琼老师大2岁,但她却是张老师曾经在扫盲班上教的学生。每天傍晚,张兴琼都会用高音喇叭通知村民到扫盲班去上课。在夜校里,赵福清认识了“锄头、镰刀”等汉字,学会了打借条。当时她们都是大姑娘,在一起打打闹闹,但一上课张老师就严肃了,教师的样子就出来了。

张老师不光教了赵福清,还教了她的孩子,现在她又将她的孙女送到了张老师的手上。“碧溪学区有八所村校,听说是四村(火天岗村)出来的,这些学生中心校的老师抢着要。我送了儿子现在又把孙子送到他手上”,村民张述尧言语间满是自豪。

张兴琼夫妻俩改变了火天岗的面貌。曾经只有张兴琼一个高中生的小村子,如今有30多人考上了大学,10多人考上了公务员。还有不少学生成了致富能手。已是浙江理工大学大二学生的李燕在电话里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她至今感谢和想念张兴琼和廖占富老师——他们不仅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学业基础,最重要的是教会了她怎样做人。

09年后,张兴琼与丈夫各撑起一所村小学:丈夫在山的这边——火天岗村小,张兴琼妻子在山的那边——石庙子村小。2013年,张兴琼转为正式教师,她依然做着同样的事…

平凡的坚守,不平凡的奉献;坚守,托起了山里孩子求学的希望,谱写了大山教育的传奇。张兴琼,宛如火天岗的一盏茶香,在大山之间历久弥香。

 

扫一扫,欢迎关注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