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创业之我见】外国语学院杜洁教授:建设共同体 共圆“大学梦”

21.03.2014  16:01
 

      大学的共同体建设一直以来是一个美好愿景,学界也先后提出诸多与高等教育机构相关的共同体概念,如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学术共同体(academic community)和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等。对于大学人而言,大学共同体是一个温馨美妙的“家园”,赋予每个成员更多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大家相互信任,彼此依赖;同时,它又具有一种潜在的不确定性和威胁性,相对确定性和组织共性而言,个体的自由与个性怎样得到尊重和保护?

  2014年伊始,学校领导班子提出“内涵建设、提质升位”的“第三次创业”概念,很好地应对了大学共同体建设面临的问题。“三次创业”历史地凝聚起历代成大人的内心情感与共鸣,启迪当代成大人关于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的思考。它以“事业”为魂,涉及到学校的事业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学业进步和校友的职业贡献的四个维度。其中,人是核心,业是载体。“三次创业”足以唤醒每一代成大人的青春与记忆,点燃新一代成大人的梦想与激情,汇集起全体成大人的创业力量,联结起所有成大人的命运“云图”,凸显出大学的命运共同体(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特征。

 

   国外创业型大学建设

        1998年,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在其专著《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中,提出“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al university)的概念。克拉克以五所欧洲大学为例,描绘了它们通过10-15年朝气蓬勃的创业努力,最终成功完成大学转型的历程。克拉克认为,“创业型”应该成为一所大学作为社会系统的关键特征,是“全部大学及其内部系科、科研中心、学部和学院的一个特征”,同时涵盖“事业”的含义,即“在需要很多特殊活动和精力的建校工作中的执著的努力”。选择“创业型”而非“创新型”作为大学组织特征,是因为前者更加强调基于深思熟虑的校本研究,更加强调导致组织思维与行动正向改变的行动。纵观全球,但凡有抱负的年轻大学,能够在短短的15-30年时间内实现转型,并在本土高等教育领域站稳脚跟并自成特色,无不基于他们对自身大学与周遭环境关系的敏锐洞察,对大学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对大学异质化组织特征的智慧取舍,对大学历史使命与共同愿景的共生共享,以及对汇聚培育基于学科学术建设优质资源的支持性制度的体系构建。

 

   成都大学的创业历史回顾

  回顾成都大学建校发展的历史,倍感前辈创业之艰辛,我辈创业之使命。

  伴随着1978年的改革开放,崭新的成都大学应运而生,开启了她的第一个创业时期。师长们关于第一代成大学子艰苦求学、路灯下晨读的情境描述,至今仍然像亲眼所见那样真实温暖。留校工作已逾二十年,当年端坐教室听课、想要超越自己老师的壮志激情,每每忆及仍然内心澎湃。上世纪80、90年代,由于建校历史很短,又处于名校云集的省会城市,迅速地站稳脚跟实属不易。所幸,最初的一代校友们纷纷成长为成都市各界的中坚力量,人才培养的良好口碑和社会声誉,让当时稚嫩的成都大学迅速甩掉“野鸡大学”这样的社会标签,在四川省和成都市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得有一席之地。90年代,由于出国潮、留学潮和经商潮,成都大学遭遇了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流失。

  在学校“迁校升本”短短十一年的第二个创业时期,我们见证了城市型综合性地方大学战略体系和基础框架的宏观构建。2002年迁校十陵,2003年成功升本,2006年四校合并,2010年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整体划归和建立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孔子学院,2012年全面完成“双百工程”并正式启动“1315”人才工程,2013年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整体划转。在这一阶段,科研与教学、学习一并构建起大学植根其上的教育价值体系,教师从事科研将巩固教学和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而这一观念在最初几年的推广是非常困难的。人才强校,观念立校,由是促成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快速成长。在这十一年间,我自身也感受到强烈的生存压力与成长动力。由于学校的支持政策和周遭的上进氛围,我从一名留校的专科毕业生,在职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从一名助理研究员晋升副教授、教授,荣获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佳青年教师,并第一批入选学校“1315”中青年骨干教师。

 

   第三次创业目标展望:共圆“大学梦

  展望学校“内涵建设、提质升位”的第三个创业周期,我想这应该是所有成大人圆梦的创业阶段,共圆我们的“大学梦”,共圆我们的“成大梦”。从外在而言,恢复校名是任何一个成大人翘首以盼的,我们期待可以不用因为校名向别人做更多的解释,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成都大学”的校名。内涵建设既包含学校优势学科的建设、本科人才的培养,也包括科学的顶层设计与布局、精细的流程管理与服务、积极的社会贡献。提质升位关键在点,即“”的提升;保障在面,即“”的保障。我们要在优势学科建设、协同创新科研、硕士点建设上寻求突破、力求顶天,我们更要在50多个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普遍提高质量、接上地气。内涵建设需要沉心静气,不功利,不浮躁,不追求短期性的成效,而应切实强化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机制,系统形成服务一线教学科研活动的支持性体系,扎扎实实孕育出一批具有学术潜力、具有进取精神、潜心教学科研、富有学术个性、持续成长更新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为了这样一批精英队伍的培育和成长,我们应该像前辈学习,甘做基石,为新一代的成大人搭建更高的平台。

 

   凝聚集体的创业精神

在学校的“第三次创业”重要阶段,我们应该凝聚什么样的精神?汇集什么样的力量?我想,这应该是一种集体的创业精神,这是学校新的创业阶段的一笔宝贵财富,因为它关切成都大学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它涉及到学校和学院的事业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学业进步和校友的职业贡献。         

     

(  文/杜洁 刊于《成都大学报》第312期   该栏目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