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举办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 第二届历史研究生青年论坛

28.06.2017  17:00

    6月26日上午,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大学历史学院在我校共同举办第二届历史研究生青年论坛“历史变迁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研讨会。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社科院、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省内外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50多名师生赴会。

    本次交流论坛采取“互评+总评”的交流方式。总计28篇投稿论文中,经专家评审选择十三篇参加最终交流论坛,内容涉及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多个方面,论文精彩纷呈,视角独特。世界史方面,西南民族大学吴银龙的《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研究》一文,从中印交流历史的角度,对中印关系做了深层次的剖析,也为中印之交提出新的展望;四川大学王永韩的《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苏格兰高地形象的转变》清楚呈现了苏格兰高地形象转变的背景、过程及实质,从中阐发对历史经验的借鉴。中国近现代史方面,四川大学阮晓庆的《学术社团与知识建构——以中国统计学社为中心1930-1949》,交待了该社的创立、发展演变及与政府社会的互动,揭示了随着社会变迁与权势转移下现代知识体系的变更;四川省社科院胡文强的《政治内卷化下经征局在四川设立》的文章中谈到国家欲加强对地方的权力控制,增加税收设立经征局而导致的权利内卷化现象;四川师范大学黎明的《三线建设与“厂社结合”——以攀枝花特区为中心的考察》一文,还原了三线建设时期攀枝花厂社结合的具体情况并对该活动做出中肯的评价。

    下午的学术论坛既有对于中国古代史的文化研究,也有对思想史史学史的深入剖析。华东师范大学赵橙的《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唐代巫觋文化新探》介绍唐代巫术的面貌,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中古时期的巫术;四川大学梁远东的《中国古代“方技”内涵的变迁》,在古人知识、信仰的体系逻辑下,重新梳理“方技”一词内涵的演变进程;四川师范大学王凯的《先秦时期“雒人”向越南的迁徙》清楚呈现了雒人南迁与蜀越交通;四川省社科院史英壮在《周代礼乐制度中的玉器种类与功能简析》一文中,对周代玉器作为礼器的渊源和用途进行了详细阐述。第四组在思想史与史学史的对话中,华东师范大学梁远东的《阐释的限度:康有为《孟子微》与夏震武《孟子讲义》的对读》最为呼应今天活动的主题;四川师范大学陈娇娇的《王树民《廿二史札记》研究述评》;四川师范大学贾红霞的《抗战时期金毓黼史学思想的延续与演变》探究了抗战爆发对学人金毓黼先生思想的影响,折射出当时学术的多种面相;成都理工大学王跃的《陈寅恪“史学救国”思想渊源研究——从任蔡锷秘书谈起》一文,分析陈寅恪学术的转向。    

    大家在如切如磋、相互砥砺之余,来自川大的诸位博士评议人及本校刘开军、李峻杰等老师的精彩点评也给现场带来许多学术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