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学者邓小平研究高端论坛”在西南交大举办

16.08.2014  21:11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8月14日,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邓小平故里管理局协同成立的邓小平研究中心举办“中日学者邓小平研究高端论坛”。来自日本以及国内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聚首西南交通大学,围绕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与改革开放、邓小平与中国外交、国外邓小平研究等主题展开交流和研讨。论坛还收到了来自日本、美国和中国学者的相关论文30篇,内容涵盖邓小平生平与品格、改革开放政策、初级阶段理论、教育文化与外交以及“三农”、党建等方面的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小平研究中心主任何云庵教授,邓小平故里管理局党组成员、纪委书记胡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邓小平研究所所长杨先农研究员等领导代表主办方出席会议并致辞。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海外院长、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高桥伸夫教授,日本九州大学益尾知佐子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鲜于浩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先农,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江红英,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江藤名保子研究员,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李彦铭研究员,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高中伟教授,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曾狄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院长林伯海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淳于淼泠教授等学者在论坛上作主题演讲。主题演讲由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刘占祥教授主持。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一件大事,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总设计师,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高桥伸夫教授就日本学术界关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起点的几点看法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一一作了分析和点评。日本九州大学益尾知佐子教授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端源于第三次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即所谓的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洋跃进”,它与70年代初从日本和西欧引进先进设备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使改革开放政策初露端倪。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李彦铭博士认为,“洋跃进”(“倾斜生产”)有助于中国打开国门,但其后邓小平等将从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变为了以合资或独自的方式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此法在深圳、珠海等沿海经济特区获得成功,从而为9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东亚研究所江腾名保子介绍了日本第一次教科书问题(1982年)的政治过程,即“五五体制”的影响和文部省与外务省之间的不协调甚至对立,以及新闻媒体的集体误报造成了此次事件,影响了中日关系在八十年代初的友好氛围。

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鲜于浩教授通过详尽的史料考证,展现了青年邓小平在法兰西勤工俭学、寻求马克思主义并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成长为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的艰难岁月,从而揭示了该早期阅历对邓小平成就伟业的密不可分性。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曾狄教授结合邓小平的人生经历,分析了他早年特殊的革命实践如何铸就了其土洋结合、中西马汇通的素质,进而超越毛泽东等人成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社会的一代伟人。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院长林伯海教授则通过对卡特总统回忆录中有关中美建交过程中对邓小平的描述,从四个方面呈现出了吉米•卡特眼中的邓小平形象,即从大局着眼、坚定不屈、睿智灵活,富于情感和说话算数,使卡特领会到了为何有人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民族的蕴涵。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邓小平研究所所长杨先农研究员分析了邓小平改革实行的辩证法特点,即系统性、创新性、平衡性、务实性、战略性和群众性。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淳于淼泠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分析了邓小平“猫论”的社会影响,特别是“猫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重大作用,提醒人们要注意该论断存在的“目的决定手段之正确”原则在当下和今后社会生活中的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江红英探讨了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即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强化了当代对“三农”问题的基本认识,强调依靠政策,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动力,强调集约化道路,指出了新时期农业生产经营的方向,强调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推进了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强调依靠科学,加速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强调依靠农民的首创与劳动,调动和激发农业生产主体的积极性。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高中伟教授回溯了中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建国方案的失败、学习苏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成功与困惑、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的历史轨迹,进而提出了对邓小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观点。

在下午举行的分论坛中,与会专家还围绕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的国际影响等两个主题展开研讨并作了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