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国际学术大师、专家学者西南交通大学论道语言与语言教育
2015年8月23日至24日,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的“语言与语言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南交大九里校区隆重召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周质平、斯坦福大学教授孙朝奋、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冯胜利、四川大学教授曹顺庆、清华大学教授陈永国、厦门理工大学教授张跃军、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史迹等著名国际学术大师、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盛宴,并出席了开幕式。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四川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石坚,西南交大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成坚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外院长、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刘乐宁等相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徐飞致辞。在简要介绍完西南交通大学的基本情况后,徐飞表示可以技术、文化和哲学三个层次来理解“交通”。他指出,语言与语言教育国际研讨会是文化与哲学层次意义的“交通”,“语言与文学能交通思想、感情、智慧、学术,碰撞智慧,激扬文字”。
徐飞说:“外语学院人文精神深厚,早在唐山时代就有优秀的英文授课,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人才。”近年来,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留学生数量大大提升,外国语学院承担了主要的教学任务,今年已经开始正式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院成立以来,为学校的文科建设和人文底蕴的营造作出了重要贡献。去年,学院成功申报国家重大项目“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今年又新增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三项教育部课题立项,彰显了强劲的学术活力。
徐飞强调:“这次会议的议题包括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语言学、文学与语言教育的关系研究,彰显了我校对文科学术前沿的关注程度与参与力度。”他希望这次学术盛会中,大家碰撞出更加璀璨的思想火花,产生更加丰硕的智慧成果,推动学校文科建设更上层楼、繁荣兴盛。
李成坚简要地介绍了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项目、科研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徐飞校长和外国语学院海外院长刘乐宁教授对会议支持与准备表示了衷心地感谢。
刘乐宁致辞。在致辞中,刘乐宁介绍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斯皮瓦克教授的相关成就,并真诚地感谢了她接受了会议邀请表示了真诚地感谢。同时,他也向其他接受邀请的专家表示感谢。他还向外国语学院的同事和学生们为会议的召开所做出的努力表示了感谢。
石坚代表四川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对李成坚、刘乐宁、以及西南交大外国语学院举办这场高水平的会议表示感谢。
八位大师“烹制”学术盛宴
会议上,哥伦比亚大学的斯皮瓦克教授、四川大学的曹顺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冯胜利教授、斯坦福大学的孙朝奋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的周质平教授、清华大学的陈永国教授、厦门理工大学的张跃军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的史迹教授作了主旨发言。
哥伦比亚大学的斯皮瓦克教授的发言题目为《Languag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under the Pressure of Globalization》。斯皮瓦克在短短的三十分钟主旨发言中,首先谈到了文学的重要性。她认为,在全球异化的当今世界,文学是维系世界和谐的要素。文学与竞争无关,并且可以将世界融合在一起,消弭世界的纷争。接着,斯皮瓦克谈到了地区性与全球性的互补性。最后,斯皮瓦克谈到了理性的思维对于对全球化的反思——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作为世界的中心,每个国家都应当发挥在世界舞台上应有的作用,并指出世界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人的发展,鼓励在座的各位能够抓住时机,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实现自我。据了解,斯皮瓦克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西方后殖民理论思潮的主要代表。她著述甚丰,论文见于当今各主要国际英语人文学科权威期刊,其《后殖民理性批判:通向正在消失的现在的历史》(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一书已成经典。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长江学者曹顺庆的发言题目为《文化交流与文化变异》。他简要地介绍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定义以及产生背景。在讲述到比较文学变异学重要内容——文学他国化的研究时,他阐述了其定义、他国化的标准以及在他国化研究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随后,他向大家介绍了他国化过程中的“失语”现象。最后,他认为了文学他国化是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碰撞交流的重要推力。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冯胜利作了题为《语法类型与语法教学》的发言。他认为语法对于教学非常重要,汉语的语法有形式语法、功能语法、韵律语法、语体语法和操练语法。汉语中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语法,而汉语主要有日常、正式、庄重三种语体。他强调,在备课中,要从三一四体的角度出发,课堂教学语法基本模式应该从语法语境导入,强调功能的实现,落到形式的总结和记忆。
美国斯坦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孙朝奋作了题为《现代汉语名词三构式:纯粹词、似词词和似语词》的发言。他认为汉语是有逻辑,现代汉语分为三种形式:词、似词复合、似语复合纯粹词。汉语中,一个词基本是一个概念,分为自由语素、非自由语素+非自由语素、自由语素+非自由语素。他举了生动的例子阐述了汉语似词复合名词、汉语似语复合名词以及汉语复合名词构词的循环性。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周质平的发言题目为《为汉字说句公道话——近现代中国的语文改革》。他罗列了钱玄同、鲁迅、瞿秋白等人对汉字的批判,“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常有因果倒置的论断,认为汉字阻碍了中国发展”。他对这种观点持否定态度。同时,他还谈到了自己对“简化字”翻译的看法。
清华大学教授陈永国的发言题目为《Humanist Education: From How to Make Man Human to How to Make Man Globally Competent》。他表示,中西人文主义本质不同。中国的人文主义根源在孔子和儒家哲学,而西方的人文主义起源于文艺复兴。在比较了二者的区别后,他谈到在西方进入现代化进程之后,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使人异化,使人失去发挥潜能的机会。中国进入1980年代后,人文教育重新得到振兴,备受重视。
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张跃军的发言题目为《Literature as a Means of Education: Presentation of Humanity in William Wordsworth, Emily Dickinson and Li-young Lee》。他向大家分享了几首诗歌,他认为这些诗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宗教信仰等等不相同,但是这些诗歌主题都表现了一个共同点——天人合一。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史迹的发言题目为《初级阶段汉语能力与汉语词汇匹配研究——以初级阶段饮食话题为例》。她谈到,自己做了一份汉语教学层次的调查。随后,她向大家介绍了如何界定语言能力,重点向大家展示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相关规定。最后,她总结到,研究应借鉴权威文献,限定初级语言交际任务范围、难度,形成于世界各国语言能力标准接近的词汇等级;限定与之匹配额词汇基础,从词汇的功能意念、语法等方面设计评估初级语言能力的基础参照指标;词汇等级具有开放性,根据词汇参照指标,确定补充词汇。
四位专家“问诊”课堂教学方式
四位外国学生坐在会议室中央,跟着老师一遍一遍地认读中文汉字;老师们也用生动的PPT,甚至茶具等道具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生交流;坐在一旁的专家仔细地观看着教师教学、时不时在笔记本上做记录……23日晚,会议在九里校区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了极具创意的“汉语教学法工作坊”,刘乐宁、周质平、冯胜利、孙朝奋四位专家坐在专家点评区,观摩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商拓老师、刘波老师以及重庆交通大学全彩宜老师的模拟教学。
商拓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PPT,向学生模拟不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回答问题;全彩宜通过让学生标注拼音等方式,学习汉字写作;刘波通过播放视频,以及现场运用茶具向学生展示茶这个汉字以及茶文化。
观摩模拟教学后,四位专家分析了老师们在课堂中的表现,针对具体情况向老师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周质平借用“目见不如耳闻,耳闻不如口说”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对外与对内汉语课的讲授方法是不同的,对外汉语课的重点工作是让外国学生会说中国话,教学中不应以与语言能力无关的认读汉字为重,应分清语言能力与认读能力的区别。他建议老师在课堂上应多领读,纠正学生的发音,将90%的课堂时间放在学生发音的教学中。他提议,老师们应该增强学生对汉字认读错误的容忍度,减弱对汉语发音错误的容忍度。
冯胜利认为,语言课的重点是练,而不是讲,“课堂上,老师说的话越多,学生开口训练的时间就越短”。他谈到,语法知识是在练习中得出,老师的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讲中国话,而不是把自己懂的知识教给学生。
孙朝奋也认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说,并且要结合PPT、板书等形式,充分、直接地与学生进行互动。
刘乐宁表示,大量事实证明操练是让学生开口的重要方法,老师的操练技巧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老师应学会如何与学生积极互动,让他们大胆说话,不放过任何可以让学生进行操练的机会;同时课程的内容与结构安排应尽量合理,比如内容可以从简单过渡到复杂,将词语放在有意义的语言单位中等。
据了解,大会期间,与会学者还就“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与前景”、“语言学研究与语言教育的关系”、“文学与语言教育的关系”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这次“语言与语言教育国际研讨会”学术水平极高,显示出西南交通大学文科跨越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体现出西南交通大学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大学的切实努力,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