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为上:奏响人才强校的时代乐章

02.12.2014  18:49
作者:张喆 来源:宣传统战部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认为,一所大学并不一定要有多高的楼、占多大的地,但一定要有学者大师。

  百年川农大,可谓大师辈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开达、荣廷昭,国家杰出高级专家颜济、杨凤、邱祥聘等老一辈专家学者铸就了不朽的辉煌。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个个更加年轻的名字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尤其是近5年来,学校大力推行“学者为上”的办学理念,在学术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诞生了一批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让学术大师基因不断传承,奏响了人才强校的时代乐章。

   “书记校长都是为学者服务的!”

  党委书记邓良基、校长郑有良多次强调:“川农大没有当官的,书记校长都是为学者服务的!”一语道出“让学者在川农大有地位”的坚定决心。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扎扎实实落实到了一项项具体政策中,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这种尊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在2009年过渡性大幅调整校内津补贴,并改革年终奖、管理费划拨办法的基础上,2011年学校全面改革岗位津贴和生活补贴发放办法,建立起全员性、统一性和科学性的岗位津贴和生活补贴基数及分配系数体系。2013年,学校再次调整基础性绩效工资和生活补贴发放标准,院士的基础性绩效工资系数达到15,长江学者为10,杰青和书记、校长同为8。小小的数字反映出专家学者在学校的崇高地位。事实上,校内专家学者的收入远远超过校领导也早已不是一件稀罕事。

  作为学校的最高学术审议机构,学术委员会被视为实现高校去行政化、提升高校自主权的重要手段。本着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原则,2009年学校调整了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由荣廷昭院士担任,除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及科技管理处处长外,其他成员均是非副处级以上干部的教授。他们被赋予“双支计划”评审、教职工奖励、人才引进等诸多学术相关问题的重要权力。在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上,都能看到他们参与决策的身影。

  专家学者要招聘助手可直接“点将”!这是学校2013年启动的“特配计划”,为高层次人才特配具有博士学位的学术助手。由专家本人提名推荐人选,既可由人事处按博士的招聘程序统一组织考核面试,也可由专家及其单位自主进行考核面试,直接将拟录人选报人事处,给予专家学者在团队建设上充分的自主权。目前,学校已为包括荣廷昭院士在内的8位高层次人才特配了10位满意的学术助手。

  对学者高度重视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当中。“正高职务教师的住宿标准、交通工具等级标准和校级领导的待遇相同,副高职务教师的住宿标准同处级领导同等待遇。”最近新修订的《差旅费管理办法》也充分体现了学术人才在学校的重要地位。

  教授办公室?乍一看,还以为是个专门管理教授的机构呢。可不是,这教授办公室,顾名思义,就是实施教授治学,突出教授在高校教学与学术管理中的中心位置,为非行政领导的正高职称人员配备的办公室。为此,2009年学校压缩行政办公区域,整理出了40多间配备电脑、桌椅、书柜等设施,虚位以待一流高职称人员。那些申请到办公室的非领导教授们欣然慨叹:“真没想到!”

  “理所当然该解决!”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能集中精力搞科研,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德试着提出能否解决妻子来校工作,没想到校长郑有良没有丝毫犹豫,一口答应下来。为了吴德妻子能尽快到校工作,郑有良、副校长朱庆都亲自联系省人社厅,要求人事处尽快落实。从提出要求到最终作为合同制聘用人员来校报到,仅用了22天时间。

  “感谢学校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吴德说,近年来学校以学者为核心开展工作,让学者能够开心舒心地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这是学校给予学者的最大支持和帮助。

   给条件,创氛围,让学术队伍更大更强

  “我统计了一下,我80%的业绩都是2008年以后取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周小秋教授认为,自己所谓的成功离不开学校各种平台和政策。在政策的激励和支持下,努力的方向更明确、干劲更大。

  “不仅在精神层面上尊重学者,还要尽量满足他们在物质、条件上的需要,促进学者快速成长。”新班子上任伊始就提出这样的理念,一系列选拔人才、培育人才、激励人才的重要举措应运而生。

  于是,《诚聘海内外英才公告》、《海归人才招聘公告》、“百名博士招聘计划”相继推出,学校重视人才、渴求人才的心意让人动容,引来良禽择木而栖。

  “你来我们学校工作,我们给你‘拔尖人才’待遇。”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李英研究员来校应聘时,报的是“优秀人才”层次,没曾想,一番答辩下来,因“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论文10篇, 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10,累计影响因子约30,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突出科研能力,被校长郑有良当场特批为“拔尖人才”层次,从“特聘副教授一级岗”调整为“特聘教授四级岗”。

  遇到伯乐,千里马感受到了知遇之恩。更让李英心动的是,学校支持年轻老师搞科研的一系列政策,“有产出就不用担心经费”。最终,她放弃了在中科院某研究所和北京多家单位工作的机会,毅然来校。2012年,李英成功入选四川省“百人计划”青年项目,2013年以共同第一作者在影响因子35.2的国际顶级学术杂志《自然遗传》上发表论文。尽管来校时间不长,李英已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

  于是,“双支计划”奏响了科研奋进曲,对学者们开展科研工作分7层面、4大板块给予资助,资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为兄弟院校前来取经的重点内容。

  “如果没有‘双支计划’,我的科研成果将无法诞生。”创下学校科技论文影响因子新高的李明洲教授多次在采访中提及“双支计划”。该项创下记录的研究正是由我校主导,在“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和“四川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双支计划”等课题的资助下,联合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完成的。

  在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学校不遗余力,加大投入,支持更多人冲击更高荣誉。2010年,李仕贵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实现了学校在该人才项目上零的突破。2013年,吴德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填补了我校“长江学者”的空白。

  “创新研究团队计划”通过一批创新团队的培育、组建和实施,提升了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促进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近年来,吴德教授领衔的“猪营养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4团队入选教育部新世纪创新团队,两团队入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双支计划”资助团队57个。

  于是,每年教师节,学校都对教职工一年来的辛勤工作给予隆重奖励。务实可行、易于操作的《教学业绩评分标准》、《科研业绩评分标准》、《社会服务工作业绩评分标准》和《教职工业绩计分与中层单位年终奖经费划拨挂钩的试行办法》陆续出台,建立起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

  2009年学校开始对做出突出业绩的教职工进行奖励以来,获奖教职工逐年越来越多了。特别可喜的是,绝大多数教职工并非仅是为钱而战,而是为荣誉而战,把荣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对荣誉不满足。

  “下一个国家奖在哪里?”从北京领回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后,动物医学院院长程安春教授已经定下了新的目标:“科研工作,是一个逆水行舟的过程,不进则退。如果在5年以内没有一个国家级大奖就很难支撑学院的发展,学院力争建设5个有战斗力的团队,争取进入第一梯队,才能有所建树。”

   “有这样一批学术队伍,我感到很富有!”

  在“双支计划”出台初期,曾经有人担心,仅次于院士的第二层次入选条件过高,会不会出现长期无人入选的尴尬局面?

  然而,次年李仕贵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成功入选第二层次。到了2014年,第二层次10个限额已全部填满!

  不仅仅是第二层次,5年来以“双支计划”各层次人选为代表的学术队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与5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学术型教师越来越多。一是符合层次条件的人员越来越多。2014年符合“双支计划”层次条件人数达499人,比2009年增加319人,增长近3倍;二是入选层次人员越来越多。2014年入选层次人数为480人,比2009年增加300人,增长2.6倍。学术型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增强科学研究实力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其次,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多。一是高层次人才数量显著增加,2014年第二、三、四层次符合条件人数比2013年增长显著,增加了21人,其中第二层次最为明显,增长66.67%。二是年轻化的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多,30岁以下有1人入选三层次,40岁以下有1人入选二层次、6人入选三层次和19人入选四层次,比2013年和第一期分别增加6人和12人。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增强了学校的原始创新能力,为高水平和标志性成果的产出提供了有力保障。

  最后,学术队伍的成长性越来越好。2014年新入选层次人员达100人,占入选层次总人数的20.83%,高于第一期整体水平;2014年有87人层次得到晋升,晋升高层次人数达31人(其中21人由五层次以下升入),超过一期总和的25人,晋升率增长47.9%。学术队伍的快速成长,强力推动了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学校正高职称由2008年底的137人增长至319人,副高职称由318人增长至564人,博士学位教职工由214人猛增至702人。

  “有这样一批学术队伍,我感到很富有!”校长郑有良打趣说,从贫穷到富有还不够,还要更加强大。

  让能者居其位尽其才是学术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只有每个人都发展好了,学校才会发展得好。”相信在尊重学者、支持学者的浓厚氛围里,新一代的学术大师还将源源不断产生,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