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学科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5个学科位居全省排名前六

21.11.2018  23:30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部署,11月19-20日,由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武继彪教授任组长、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石岩教授任副组长的7人专家组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对我省20个“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进行了检查验收。我校14个学科全部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其中5个学科进入全省排名前六。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米银军、人事教育处处长刘晓蓉出席,会议由武继彪教授主持。

米银军在会上指出,我省的国家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经过持续的建设,整体提升了在医教研管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很多学科在全国相比都形成了各自优势和特色,对健康四川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此次检查验收工作,既是对各学科建设整体情况的调研摸底,也是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推动促进,要求各学科建设单位要高度重视、提高站位、认真准备,拿出最高标准,展现学科建设最新成果,并把专家的检查指导作为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难得机会,把专家的意见建议转化为学科发展升级的思路和措施。

验收答辩会上,我校的14个学科分别从学术水平、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管理水平六个方面对6年来的建设成效进行了总结和汇报,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现场质询、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最后形成综合评价。

专家认为我校学科建设亮点突出:中药毒理学学科针对参附注射剂质量关键问题开展系统研究,提出了适用于中药注射剂的“品质制用性”研究模式,“参附注射液的品质控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老年病学科基于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创新性地提出益气解毒、补肾活血治疗老年肺病、脑病、脾胃病的新理论、新方法,并形成一批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新方案、新技术,为推动中医老年病学科建设和发展及老年人保健做出了较大贡献;中医耳鼻喉学科注重医教研三位一体同步发展,将学科建设新成果写入教材,先后主编多部国家统编教材;民族药学学科注重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系统开展了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注重以学科建设带动专科及实验室建设,促进临床服务能力的提升,成效显著。此外,中药炮制学学科以大黄、半夏、附子等川派炮制品种为代表的技术及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护理学科发表该学科最高影响因子的SCI收录论文;中医养生学学科率先在全国创建了养生康复学院和中医养生学专业;金匮要略学科建立了中医经典理论挖掘和创新指导教学和临床的模式;推拿学学科在传承“峨眉伤科疗法”的基础上发扬创新;中医药信息学科在全国同行中率先开展中药溯源与物联网的系统研究;中医神志病学科是中国卒中联盟首批卒中中心;中医肛肠病学建立了区域诊疗中心;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联合研制中药大品种康复新液年产值增加至近6亿元。

武继彪教授代表专家组集中反馈检查验收意见。他首先充分肯定了我省对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形成了国家、省、建设单位统一、协调、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为下一步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高度评价了我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成效,各学科点建设制度健全,运行良好,在学术发展、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对代表性学科的显著成效进行了点评。三是公布检查验收结果,我校14个“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全部通过检查验收,其中中药毒理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耳鼻喉科学、民族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5个学科的综合评价分数进入全省排名前六。

针对我省重点学科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专家组从继续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不断完善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标志性成果总结提炼,进一步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协同创新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殷切的希望。

学校对本次学科检查验收工作高度重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要求,精心组织相关学院和学科先后开展自检自评和专家评审工作,认真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后续,学校将根据专家组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落实、消化,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同时,也要求各学科尽快召开专题会议,对专家组提出的意见逐条进行梳理整改,狠抓学科内涵建设,加快“双一流”建设。

(文、图/发展规划处    王瑾     编辑/王其奇)